袁敏
【摘 ???要】本文通過檢索和分析國內有關職業心理素質的文獻資料。對其概念,發展現狀,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介紹在國內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影響。旨在為我國臨床護士職業心理素質的優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 ???綜述;護士;職業心理素質;優化;臨床護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R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4-0188-02
隨著醫療事業的飛速發展,與國民健康意識的逐步提高。各大醫療機構的護理人員需要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及較強的抗壓能力來適應護理模式轉變及醫療機制改革下的種種問題。目前國內外醫療機構普遍面臨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足,護士離職率高而工作滿意度低等問題[2,3,4,5]?;谠摫尘?,研究者們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探索出一個能夠對外界做出應激的概念,職業心理素質可以被用來進行該領域的研究。本文通過檢索國內外職業的心理素質相關文獻,對職業心理素質的研究現狀,其在臨床護理工作的影響力進行了綜述,旨在為護士職業團隊總體職業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及護理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參考及啟示。
1 ???概念及歷史演變
1.1 概念:護士職業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理條件的基礎上,受護理人員職業角色化環境影響,逐漸形成適應護理職業的比較穩定的、衍生的、效能的綜合心理品質。即護士角色人格[1]。
1.2 護士角色人格形象的歷史演變:
由歷史形象演變為近代形象再演變為現代形象,歷史形象包括:母親形象、宗教形象和仆人形象;近代形象包括:品德高尚、具備知識的專門人才、健康使者;現代形象包括:專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等。
2 我國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發展現狀
某些高校早期培養的護理本科生,已基本脫離護士職業,這明顯違背我國恢復高等護理教育的初衷。對本科畢業的護士改行、“跳槽”者多見,一度使我國部分地區的高等護理教育陷入“含辛茹苦育才女,只為他人做嫁衣”的被動局面。即使中等教育培養的護士
,其職業態度也在時代的變革下受到嚴重影響。如部分護士缺乏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心理準備,出現輕率離職,改行現象,幾經周折再重新返崗,不僅造成醫療單位的人才質量下降,也嚴重損害其職業生涯與切身利益;少數護士再抱怨中工作,怨天尤人。盡管20多年來較之過去數十年,護士的工作環境、生活待遇、社會地位等均顯著提高,現代化醫療設施及儀器、設備不斷更新,使一線護士的體力勞動大大下降,而部分護士的職業態度卻未得到顯著提什,令許多護理教育、管理工作者深感困擾。護士終究是一類專門人才,屬于終身職業,其培養有一定周期,從業個體有個積累經驗、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過程,護士隊伍的年輕化也對護士隊伍的穩定性有較大的影響。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是順利開展護理工作的基礎條件,也是護理工作質量的有效保證。但由于護理人員長期處于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環境中,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及職業心理素質發展[2],不僅會導致護理服務質量下降,引起護患關系緊張[3],而且會使護理人員產生倦怠及離職等消極情緒,影響護理隊伍穩定[4]。
目前,護士流失已成為全球醫療衛生領域的重大問題,我國護士離職意愿比例高達81.3%[5]
。護士心理素質量表開發后并未得到推廣使用,調查結果顯示,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呈現中等偏低水平[6]。
3 ???護士應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研究現狀
3.1 研究成果
不少研究者從護士的性格類型和人格特質方面對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作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結論。劉大川[7]應用問卷調查法得出護士職業心理素質包括:目標明確,遇到困難善于積極設法解決問題;樂觀自信;自我意識清晰、成熟;正確認識自我;樂群融洽;善于
溝通和協同工作;處變不驚;認知他人;善獨立解決困難或復雜問題;具有評判精神及創新意識等方面。
呂文艷等[8]
的研究表明,黏液質氣質和樂觀傾向可正向預測心理健康狀況,對工作方面的壓力有較強承受能力。而抑郁質氣質可負向預測心理健康狀況,對管理及工作方面的壓力承受能力較弱。
該研究領域權威學者劉曉虹[9]
用Y一G性格測驗調查,并對結果從量表水平、因素水平和類型水平3個方面加以分析,該研究結論顯示,優秀護士與一般護士之間所顯現出顯著差異的人格特質,對于護士角色人格的構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綜上所述:結合眾多研究者的結論[10][11]得出,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護士職業心理素質的內容也是有差異的。于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護士這個職業究竟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心理素質?這就體現出護士心理素質研究中的不足。
3.2 研究的不足之處
3.2.1 研究理論尚不成熟。由于護理學和心理學都是新興的學科,護士的心理素質、心理品質、心理特質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人們都沒有達成共識[12,13]。因此,自然也就不會有一致的或公認的研究結論。
3.2.2 研究的內容較為零亂和局限[14,15,16,17],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2.2.1 從研究內容來看,護士的職業特點并不突出??v觀以往對比護士心理素質的研究,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對護士心理素質的研究幾乎涉及到人的心理的方方面面,但對護士這個特殊的職業,特殊性當然要對應具備特殊的心理素質,近年來護士的專業性顯著提高,
不同的專業要求的職業心理素質內容和程度也是有區別的,但對護士自身職業特點的研究卻比較少。以對護士的性格研究為例,我們發現,對護士性格的要求涉及到幾百個詞匯,但真正能體現護士職業特點的描述卻并不多見,有許多要求是不同職業中都應具備的要求。
3.2.2.2 研究的結論理想化。讓大家覺得護士的職業形象是完美的女神形象,甚至不能有人的喜怒衰樂。如果把所有對護士心理素質研究的結論匯怎在一起,我們便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不同的研究對護士的心理素質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要求。更多的則是對護士的不切實際的要求。還有一些要求則超出了護士的職業要求范圍。我們并不反對護士應該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但是,要求護士達到這樣的水平,未勉太不現實了。
4 ???護士角色人格的影響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健康事業對護士職業的社會需求不斷提高,優化護士角色人格、更充分地發揮護士職業的社會職能被賦以更高的標準。剖析護士角色人格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是優化護士角色人格的前提。護士角色人格的影響因素,包括來自社會方面、職業范疇、個體自身的因素。
4.1 社會文化因素
至今社會上仍有一部分人以傳統觀念看待護士職業,以為護士工作只是“很簡單地打針、發藥”。但大眾卻不了解護士個體間有年齡、資歷、受教育層次等較大差異,而護士個體卻深刻地了解個體職業隨時代發展其社會職能日益提高,對職業發展的目標有其理想和憧憬,更渴望社會的認可,十分反感社會和他人對護士職業的誤解或低估。可使護士個體對其職業的前景產生困惑和動搖,以致影響其職業角色人格發展。護士個體的職業角色行為,無疑與社會公眾對護士的群體期望值存在一定距離。但有人常不自覺地以對護士的群體期望值衡量護士個體的職業角色行為,無形中對護士個體提出較高的要求,使某些護士個體面對社會群體過高的期望值感受到較大壓力或無可奈何,繼而產生一些角色不適應行為。由此可知,不僅社會低期值可影響護士角色人格的發展;過高的社會期望值,也可對護士角色人格構成干擾[9]。
4.2 職業教育因素
職業教育的職能是培養專門人才,其重要地位隨時代發展、社會分工而確立。評價某類職業教育成功與否,不僅看其能否培養大批從事該職業的專門人才,更要看其培養的專門人才能否都專心“侍奉”所從事職業,樂于為所屬專業熱誠奉獻。若無后一條標準,職業教育便毫無意義可言。職業者不能珍視本職工作,我們經??吹竭@樣的現象,連擇跳槽,年紀輕輕,怕吃苦選擇調離一線工作崗位,去行政后勤養老崗位。職業教育的靈魂,是職業態度的教育,而職業態度的教育,則是影響護士角色人格的核心。因此,護士的職業教育必須以端正職業態度為其切入點,兼顧國情和時代發展,努力探索新時期開展職業態度教育的新思路,使從事護理事業者珍視職業機緣,為優化護士角色人格乃至提高護士人才隊伍的敬業態度[13]。
4.3 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因素
人生觀是可以選擇的。不同的人生選擇,決定著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選擇表現出不同的人生態度,體現著不同的人生觀。護士個體的人生價值觀,是其角色人格發展的前提[18]。護士個體在護士角色人格的形成過程中,便會相應產生明確的職業態度,并借以指導其角色行為,努力適應護士職業角色人格的需要;反之,若個體無法認同護士職業的社會價值,就容易產生消極的職業態度,以致其角色人格形成過程中出現不適宜行為,最終難以勝任職業角色。
4.4 自我調控因素
英國護理時代雜志曾刊出這樣的報道,在調查的1800名護理人員中,60%的人感到頭痛,62%的人有睡眠障礙,31%的人性冷淡或喪失性欲,82%的人有疲憊感,67%的人心情不好,29%的人容易被激怒,42%的人交往困難。在我國不斷有文章發表,針對不同護理人員群體的身心健康進行分析,個人家庭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心理問題日漸突出。隨著職業范圍的擴展,責任增加,主述身心疲勞的護理人員不斷增多。近年來山西調查顯示:護士人群45.9%有抑郁情緒,廣東報道98.8%的人有焦慮情緒。
我國護士的心理狀態不容樂觀,自我調控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我調控因素指護士個體對其職業角色行為能否成功地實現自我調控,也對其角色人格形成具有反饋性影響。調控能力包括:抗壓能力,控制不良情緒的能力,如何從積極的角度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擔任護士多重角色的能力。當無法實現其中的調控能力時就會出現與職業角色的不協調行為時,則自認難以按照職業角色目標去發展,而寄希望于變動職業以避開挫折,卻更應該選擇完善個人角色人格訓練去挑戰各種挫折[19]。
綜上所述,國內對于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的研究較少,對其影響因素尚存在爭議。結合我國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人的趨勢,我們應該有時代緊迫感,必須優化護士職業心理素質,加強就業竟爭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5優化護士職業心理素質的方法5.1護士儀態的訓練有助于促進心理素質優化,不僅可以培養職業韌性,形成標準化服務及習慣的養成,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要求還可以改善醫護關系和促進醫護患關系相處融洽[20]。
5.2 護士培訓應側重培養護士的應變能力,護士要重視護士情商的培養,根據環境控制情緒表現的能力,成熟的、理智的自我意識,能與各種人群進行良好溝通交往的能力,以及環境的適應能力[21]。
5.3 在職業心理素質培訓方面,有研究指出設立《護士心理檔案》[22],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講座可幫助護士克服不良情緒困擾、矯正異常心理;另外,護士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如拓展訓練、極限訓練、操作比賽、應急演練等,有利于提高護士心理承受壓力能力[23][24],提高護理團隊的穩定性[4]。
5.4 重視醫院人文文化的建設,可以提升護士形象,廣泛宣傳把護士推向社會,使社會正確看待醫院和醫護人員,給予社會心理支持,使社會的群體期望值與職業個體行為差距縮小,相適應良性發展[25]。
6 ???優化護士職業心理素質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意義
6.1 優化職業心理素質利于提高護士預判和防范護理分險以及差錯事故的能力[26]。
6.2 利于提高職業價值感和歸屬感,促進職業規劃高度的提升,從而降低離職率[5]。
6.3 作為護理人員本身要不斷學會調整自己,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有效的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科學的自我平衡和完善達到最佳的身心狀態,進入一個健康良性的循環,從而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護士團體的整體素質上一個新的臺階[24]。
6.4 優化職業心理素質可以全面提高護理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全面落實責任制護理和優質護理服務[27]。
6.5 為科學的職業心理選拔提供依據根據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萊的“性格一職業匹配”理論[28].劉曉虹[29]提出了一個護士職業“人一崗匹配”的假說,研究表明,在護士群體中,基本匹配和完全匹配的約90%,少許匹配和完全不匹配的約占10%[29]。此結論對護士職業心理素質的研究給予了支撐,為護士的職業心理選拔提供了參考依據,并顯示選拔具有一定的預測性和指導性。如在分配或調整人才崗位,尤其是選拔ICU、急診室、手術室、外科、傳染科等專職型人才和、護士長、護理部助理、護理部主任等管理型人才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7 ???結論
綜上所述,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水平有待提升,護土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影響到臨床工作中的護理質量,也影響到了護理團隊的穩定性。作為護士自身應注重角色人格的訓練,把提升職業心理素質作為職業規劃一個重要內容,作為醫院護理管理者,應努力解決影響護士職業心理素質的相關因素,國內目前對于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的研究甚少,依據護士人才的培養目標,按照職業化的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出若干優化護士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管理的有效對策,更利于調動護士人才的職業適應潛能,提高護士人才隊伍職業心理素質的總體水平。職業心理素質是現代護士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教育和管理上更有效地提高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而非理想化一直是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長期致力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俐,王仙園,馮正直,等.護士心理素質概念和成分的質性與量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3,18(6):406-407.
[2]貝志紅.護士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2):7-9.
[3]王雪寧,羅燕梅,伍雪芬,等.醫院護患糾紛原因調查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26):4000-4002.
[4]駱宏,赫中華.466名護士心理資本與職業倦怠及離職意愿的關系[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0):933-935.
[5]段應龍,吳小霞,鐘竹青,等.護士職業認同、職業倦怠對離職意愿影響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3):368-373.
[6]黃婧雯,孫慧敏,湖北省5家三甲醫院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職業與健康2018,(23):1004-1257(2018)09-1239-04
[7]劉大川.護士職業心理素質調查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4):19-20
[8]呂文艷,候愛和,臨床護士氣質類型,樂觀傾向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8.24(8).2177—2179。
[9]劉曉紅,周秀華.護士職業的人格特質研究.心理科學.1995,18(1):16
[10]劉曉虹、裴艷榮,等.[J].2015,(30):1002-6975護理心理學,護士進修雜志.護理心理學,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002-6975
[11]張俐,任輝,劉玉翻,等.優秀護士人格特征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0,18(2):5—6
[12]楊桂濤.護理心理學研究的進展趨勢.實用護理雜志,1995,11(1):35
.[12]楊桂濤.護理心理學研究的進展趨勢.實用護理雜志,1995,11(1):35
[13]李贏,職業院校護理專業職業心理素質的研究趁勢2016—12—15
[14]皇甫恩.護理心理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4—187.
[14]皇甫恩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4—187.
[15]丁人.護士素質修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66—67.
[16]江曉萍.提高醫護人員心理健康質量是發展人類健康事業的前提.實用護理雜志,1996,12(10):467
.[16]江曉萍.提高醫護人員心理健康質量是發展人類健康事業的前提.實用護理雜志,1996,12(10):467
[17]韋麗,孫英,王慶元.不同科室護士A型行為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01,15(1):12—13不同科室護士A型行為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01,15(1):12—13
[18]周學娟,王燕華,史霞,淺談臨床護士職業心理素質崗前培訓的經驗[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4.
[18]周學娟,王燕華,史霞,淺談臨床護士職業心理素質崗前培訓的經驗[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4.(6)1007-8662
[19]李鳳娣,吳東凌,等.對612例護士職業心理調查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8).1001—7585。吳東凌,等.對612例護士職業心理調查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8).1001—7585。
[20]閏麗范,護士禮儀培訓方法及其重要性。[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3):1673--6567.
[21]蓋小榮,趙冬艷,改革人際溝通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交流能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2.
[21]蓋小榮,趙冬艷,改革人際溝通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交流能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2(2):135--136。
[22]心理檔案,劉曉燕,倉孝杰,沈建華,等.設立護士心理檔案的初步研究[J].現代醫院管理,2008現代醫院管理,2008(4):47-49
[23].卓晶晶,莊芳萍.護士心理素質的培養方法[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6):2551-2552.
[24]周靜.心理訓練對高職護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9):830-831.
[25].基層醫院文化檔案的構思和建設[J]管理教育.12(1):1006-0047.12(1):1006-0047
[26]周淑芬,淺談護士心理因素與差錯事故的發生及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46)。
[27]周郁秋、護理心理學[M],北京
[28]葉亦乾,孔克勤,個性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12一214;227
「29」劉曉虹.護理心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8.127一143,150~156,174,280一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