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摘 ???要】 ???目的:分析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應用于早產兒喂養中的效果。方法:擇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78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劃分為兩組后啟用不同的護理模式。改良組早產兒接受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普通組早產兒使用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早產兒護理效果結果:改良組早產兒喂養狀況評分高于普通組早產兒,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早產兒并發癥發生率為5.13%,低于普通組早產兒,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可促使早產兒喂養質量得到改善,促使早產兒生長發育良好,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早產兒;喂養質量;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4-0214-02
與足月新生兒相比,早產兒各項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需要重點把控護理質量,改善護理措施促使早產兒喂養質量得到提升,促使其生長發育良好[1]。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在改善早產兒喂養方面的效果,擇取78例早產兒實施臨床研究,現將具體研究內容作以下詳細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78例早產兒開展臨床研究,將其隨機劃分為改良組與普通組。選入標準:家長實現知曉研究內容,同意參與研究;胎齡不足三十七周;剔除標準:出生時發生窒息;存在先天消化道畸形。改良組中男嬰與女嬰比值為21∶18,日齡為(2~26)天,平均日齡為(17.3±3.1)天;普通組中男嬰與女嬰比值為20∶19,日齡為(2~28)天,平均日齡為(17.5±3.4)天。兩組新生兒性別比例與日齡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次研究內容已通過科室與科學技術委員會審核,研究內容符合倫理學準則,準予開展研究。
1.2 方法
普通組早產兒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需要按時為早產兒清理皮膚,定時喂養,發現早產兒體溫和呼吸異常時需要及時報備。改良組早產兒則接受發展性照顧護理,(1)環境護理,模擬子宮環境為早產兒營造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減少環境光線和聲音,護理操作盡量一次性完成,使用軟毛巾將早產兒包裹起來,提高早產兒的安全感[2]。(2)體位護理,在喂養早產兒時使用頭高腳底體位,在喂養結束后需要將早產兒頭偏向一側,避免早產兒吐奶誤吸,早產兒睡著后使用為其變換睡姿,可交替采取側臥和俯臥姿勢。(3)非營養性吸吮訓練,在喂養前一刻鐘可使用無毒橡膠奶嘴讓早產兒含在嘴中,練習吸吮動作。考慮到早產兒腸道發育未完全,耐受力不足,因此需要逐漸增加奶量,逐漸由人工喂養過渡至母乳喂養。(4)撫觸護理,早產兒情緒穩定時,可將其放置于紅外線輻射臺上,撫摸其皮膚,撫觸時間控制在一刻鐘以內,刺激新生兒感覺神經。撫觸護理過程中需要早產兒各項生命體征,注意保暖。
1.3 觀察指標
(1)使用PIOFR量表評價兩組早產兒喂養狀況,分值與早產兒喂養狀況呈正比。(2)記錄兩組早產兒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內容導入SPSS19.0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形式表示,行卡方(X2)檢測,計量資料一概應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測,當檢測后的P值小于0.05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早產兒喂養狀況評分比較改良組早產兒喂養質量評分高于普通組早產兒,可知改良組早產兒喂養質量優于普通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P<0.05),見表1。
2.2 兩組早產兒并發癥發生率
改良組中共計有2例并發癥,1例肺并發癥,1例胃腸道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5.13%;普通組中共計有7例并發癥,3例肺并發癥,3例胃腸道并發癥,1例佝僂病,并發癥發生率為17.95%。可知改良組并發展發生率低于普通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伴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早產兒的護理措施也在不斷改進,所取得的護理效果也越越好。發展性照顧模式屬于一種新型新生兒護理理念,通過減少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幫助新生兒盡快適應外界環境刺激,促使新生兒各項生理活動趨于正常發展,優化其生長發育[3]。將發展性照顧模式應用于早產兒護理工作中,可促使早產兒得到優質優質,促進其生長發育的同時還可降低其并發癥風險。在本次研究中,通過使用發展性照顧模式,早產兒喂養質量得到大幅改善,同時并發癥發生率也大幅下降,說明應用發展性照顧模式可有效保障早產兒生長發育質量。應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時,通過環境護理模擬子宮內部環境,可讓早產兒誤認為自己還在母體內,讓早產兒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促使其各項生命體征穩定,促使其健康成長。通過體位護理可促使早產兒獲得良好的生理舒適度,幫助早產兒盡快適應外界環境變化,讓早產兒四肢生長發育均衡。采用非營養性吸吮練習,一方面可滿足早產兒吸吮欲望,另一方面可幫助早產兒練習嘴部肌肉力量,對于喂養質量提升具有積極意義。而采取撫觸護理,則是利用早產兒皮膚表面分布的感覺神經,利用手的溫度刺激早產兒,促使早產兒腦部神經受到刺激后,加快神經突觸形成速率,刺激神經細胞分化。進行撫觸護理時,需要注意不要讓早產兒受涼,避免造成早產兒患病。
綜上所述,采取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早產兒喂養狀況,建議在臨床中進行貴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盛楠.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改善早產兒喂養狀況的影響[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8,31(03):209-210+213.
[2]白東梅,王春芬,白媛.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220-222.
[3]黃朝梅,何力,邵巧儀.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改善早產兒喂養的觀察[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5,40(07):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