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1973年5月17日下午4點半,由新華社社長朱穆之率領的中國新聞代表團乘坐波音747飛機,到達了美國紐約。飛機在紐約上空盤旋時,時任《光明日報》編輯部負責人的張常海從舷窗往下看,地上的一棟棟高樓,就像“西安的碑林一樣”。
82歲的張常?;貞洠哼@是1949年以來,中國新聞界第一次正式訪美。這是對1972年10月美國報紙主編協會訪華的禮節性回訪。
代表團成員的審查非常嚴格,由各單位軍、工宣隊提名,姚文元審核,周恩來批準。代表團由22人組成,秘書卜昭敏來自國家安全部門,公開身份是新華社國際部副主任?!八囊粋€任務,是防止團員叛逃?!睆埑:Uf。
出國前,代表團成員在北京“紅都”每人訂制了兩套中山裝,4位女性團員各定做了兩套西裝,這些衣服回國后都需要上交。時任新華社外事記者組組長的李琴為了這次出國,還燙了頭發?!拔姨氐刈屔缋镩_了證明信,到西單第一理發店,說明燙頭發是工作需要,而非個人生活需要?!?/p>
代表團在美國的機票和酒店的費用由中國政府自己承擔。在房間安排時,中方為安全起見,要求兩人住一間房。“后來有美國人問我,中國怎么有這么多同性戀?”張常海笑道,“因為在美國人看來,只有同性戀才會同住一間房。”
讓張常??扌Σ坏玫氖?,每天他回到房間,裝著簡單衣物的皮革包都被翻得一團亂。“因為《光明日記》從前的駐外記者都是國安部派出的,這些美國人發現隊伍里有《光明日報》編輯部負責人,以為我是特務頭子?!睆埑:Pζ饋?。走在初夏的街頭,他們常常熱得滿頭大汗,覺得自己穿得太正式了,但又不敢隨便脫。
一天,代表團回到房間,打開電視,有一段內容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美國這個地方,又是犯罪,又是車禍,又是污染,簡直沒法活下去了,怎么辦呢?請飲‘可口可樂’!”團里懂英文的幾個人看完樂了。他們第一次見識到,美國的廣告可以這樣犧牲國家形象,似乎也沒有相關部門來追究。
5月29日下午,尼克松在白宮橢圓辦公室里會見了代表團。此時,正是水門事件發生之后,尼克松接受調查的關鍵時刻。臨行前,周恩來交待:若有人問起對水門事件的看法,要給尼克松抬轎子,不作負面言論。張常海注意觀察尼克松,沒覺得他有任何異常表現。
? 美國記者對中國同行對水門事件的看法十分好奇,一再追問,但他們通常只能得到諸如此類的回答:“作為你們的客人,回答這個問題是不適當的?!被蛘撸骸拔覀儾恢雷銐虻氖聦?,所以無法回答這個問題?!?/p>
? 回國后,張常海寫了三篇美國游記,但姚文元只同意發一篇。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