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1月21日,在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經濟數據之后,很多中國媒體推送新聞時都使用了這樣的標題。然而,在一些外媒眼中,更多看到的卻是“中國去年GDP增速6.6%,創下28年來最低”。事實上,這個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仍居首位,而且它位于中國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后的合理增速區間內。在當天的發布會上,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用“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為2018年的中國經濟作出總結。中國經濟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有相當多的人仍對中國充滿信心。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率下滑,但依然超過政府設定的6.5%的年度增長目標。分析師們認為,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實現全年6.6%的GDP增長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美國《華爾街日報》坦承,盡管已經低于之前30多年間平均接近10%的年度增長率,但今年中國的預期增長區間從全球標準來看,仍然相對較高。
除了GDP增速,中國經濟成績單中的其他亮點也引起外媒關注。路透社稱,去年12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該報道說,中國四季度經濟數據證明,在債務清理和貿易危機中,中國經濟活動放緩,但減速不會像擔心的那么嚴重。英國《衛報》報道稱,從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力——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出口略微增長,但先進技術和服務業等其他領域擴張較快。
?寧吉喆表示,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最大的變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包括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全球投資大幅下滑、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盛行。他強調中美經貿摩擦對經濟運行影響確實是有,但影響總體可控。“經貿摩擦沒有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中國國家統計局當天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去年貿易總量首次超過3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全面增長,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7.9%、5.7%和11.2%。
?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持續向好”。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2%,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其次,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穩中趨好”。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流砥柱”支撐作用愈加明顯。據統計,2018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6.1%和11.1%,分別比制造業投資快6.6個和1.6個百分點。
?2018年下半年加快推出了一批有利于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落地,將有效發揮出基礎設施穩投資的效果。綜合來看,今年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將有望保持平穩增長,甚至穩中略升的態勢。
?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快,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45311億元,增長5.7%。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亮眼的數據表明,消費的基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就業優先戰略顯成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比上年多增1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3.7%。
(綜合《環球時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