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外界知道創新工場的人很多,了解他們具體做什么的人很少。最初,人們以為它是一家孵化機構,后來又以為是“孵化+投資”機構,直到2018年,李開復親自召集媒體解釋:創新工場是一家VC+AI的機構,也是一家技術型投資機構。
現在,無論是李開復,還是創新工場各位高管,絕口不提自己與“孵化”有關——但事實上,構建一個區別于傳統PE/VC的創業孵化環境,才是李開復成立創新工場的初心。
“我們不做直接投資。”2009年9月26日,在重慶一家五星級酒店會議室,記者與李開復進行了一次長達90分鐘的訪談交流,他說起創新工場未來定位時如此表示。
彼時,創新工場剛剛成立不到20天,各大網站、報紙頭條都還是李開復和他剛剛成立的創新工場。李開復已和聯合創始人王肇輝,頻頻到各地出差,為自己剛出版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簽名售書——或許是種巧合,自傳出版日期,與創新工場成立日期相同,都是2009年9月7日。
在這場由王肇輝安排的交流中,李開復談起了他與谷歌中國、微軟、蘋果、SGI等跨國巨頭的過去與糾結,以及對創新工場的未來期望:“創新工場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就像一個黃埔軍校,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
這是一個讓他激動振奮的工作。畢竟,他除了谷歌大中華區總裁這一職業經理人頭銜之外,當年被外界宣傳的,還有11歲的留學生、奧巴馬的大學同學、33歲的蘋果副總裁等光環,以及無數大學生心中的“青年導師”——那時,他已經做了至少300場大學演講,為50萬個學生釋疑解惑,為中國大學生寫了7封公開信。而原本在某大學生雜志社工作的王肇輝,也是因為如此與李開復結緣。
彼時,硅谷著名孵化機構Y Combinator剛剛在硅谷名聲鵲起,創業孵化器這個名詞還并未為人所熟知——YC也就是10年后從百度離職的陸奇,加入的那個創業加速器。李開復當時的目標,也是打造“成為中國的Y Combinator。”
為此,他親口對記者表示:“絕對不做直接投資,這也是我們與風險投資的最大區別。我們不接受投資項目,只接受他們的想法來投奔我們。”
同時,他承諾,創新工場將為培養的企業,“提供資金、商業、技術、市場、人力、法律、培訓等一攬子服務,幫助創業者開創一批最有市場價值的產品。”
創業孵化器,成為外界對創新工場的定義——直到3年后,上海辦公室落成時,門口仍然寫著:“這里孵化的不僅僅是項目。”
作為彼時中國互聯網最具影響力,甚至某種程度影響力遠超馬云、李彥宏、馬化騰的個人品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不僅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柳傳志、郭臺銘、俞敏洪、徐小平等人8億元的啟動資金,也毫不夸張地說,開啟了此后持續多年的國內創業孵化熱潮。
在李開復的個人號召力以及他所確定的模式下,創新工場由管理層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確定創意和項目,建立了多個孵化器引導小團隊來實施項目,并進一步成長為獨立運作的公司。
同時,在創新工場內部,由一支專業團隊幫助創業者處理財務、法務、人事、公關等日常事務。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這些創業團隊會得到李開復、汪華(曾是Google中國戰略發展總監)、陶寧(前Google中國運營總監)、蔡學鏞(支付寶前架構師)等創業導師們的指點。
“當時就是這么簡單,把開復的想法、汪華的想法體現在產品中。創新工場最早招來的全是技術人員,而最開始的產品就是落實他們這些創始人的想法。”創新工場現任CEO陶寧曾對媒體表示。
從成立到2011年,創新工場早期創業項目中,豌豆莢、點心、應用匯、友盟、魔圖精靈,都是創新工場內部孵化的項目,然后獨立運作成長起來。
這里面,當年最出名的項目是豌豆莢,2016年它以不到2億美元價格賣給了阿里巴巴。最具前瞻性的是友盟,作為創新工場2010年8月推出的第二款創業項目,在阿里2013年花8000萬美元收購之后,創始人蔣凡跟隨進入阿里巴巴,如今蔣凡已是淘寶總裁兼任天貓總裁,阿里巴巴“五新執行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