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
摘 ?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提高學生觀察的目的性,讓學生注意全面觀察,讓學生善于進行對比觀察,要讓學生堅持長期觀察,讓學生要加強野外觀察。對學生注意力的培養。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加強形象感知,根據圖像綜合出地理特征。對記憶力的培養和發展,對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智力和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指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的培養。下面,我結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智能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初中地理課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由于中學地理教學以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
和現象為觀察對象,所以觀察方式較其它學科更為全面,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全面觀察
和重點觀察,直接觀察和實驗觀察,解剖觀察和對比觀察等方式都會被經常運用。在地理學習的感知階段就應重視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不僅可以熟練基本技
能,還能提高感知能力。培養觀察力的重點是:
首先,要提高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在觀察以前,教師要明確觀察
的對象和目的,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使學生懂得觀察要有一定的程序,如觀察地圖應該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圖例,然后才能閱讀其他內容。
其次,要讓學生注意全面觀察:觀察對象越復雜越難以形成整體觀念,如觀察普通地圖時學生常從興趣出發,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線,卻不
善于通過全面觀察綜合區域的總體特征。教師要多加引導和示范,教給學生依次觀
察自然和人文要素進而概括區域特征的方法。
再次,要讓學生善于進行對比觀察:有些地理事物僅憑概念是難以真正區別的,應用對比觀察可以加強理解和應用,如對于五種地形類型,僅僅知識概念是沒多大意義的,必須能夠在實地加以區別。利用圖像同時顯示五種地形類型,進行特征的對照和比較,要比只觀察一種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第四,要讓學生堅持長期觀察:許多地理現象的變化是異常緩慢的,如植物的變化、年氣溫及降水的變化等,只有通過長期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堅持長期觀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的本領,而且能鍛煉其意志和品格。
最后,讓學生要加強野外觀察:野外觀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現象,使認識過程更為合理,觀察也更為全面,還有利于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課
程里有很多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去野外采集巖石標本,來確認巖石,了解各種礦物特性的活動,通過這些野外活動,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地理課中對學生注意力的培養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
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復雜性,通過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透過復雜的現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種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學中,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轉化較
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發展,在地理學習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階段都應加強注意力的培養和發展。培養注意力時應注意:
一是適當擴大注意的范圍,如觀察"天山牧場"圖片時,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還應注意草地和林帶的位置關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場的垂直分布。
二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來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斷層中的部分內容,涉及到
形態和成因,學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圖片、模型、投影和錄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過有意注意,又通過無意注意進行感知
,同時不斷引起興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是難易要適度,環境要安靜,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保持注意的穩定性。
三、初中地理課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想象在地理學習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對于大量的沒有親歷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要根據圖像顯示和語言文字描述在頭腦中構造出形象,這是感知的結果,也是思維的起點。對于客觀事物在
頭腦中留下的印象,要進行加工
改造,構造出新的形象,進而展開形象思維。培養想象力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是加強形象感知:創造各種條件,使學生能夠大量閱讀地理景觀圖片,豐富地理表像。在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先建立表像再接觸概念,如講解“什么是山脈”時,不宜直接給出概念,應該先讓學生觀察各種具體的山脈圖片或錄像,使其能夠想象山脈的特征,然而再歸納定義。
其次是根據圖像綜合出地理特征:引導學生根據地圖和景觀圖片綜合出區域特征或景觀特征。不要簡單地直接給學生列出有關特征的條目,如對于東北地區的自然特征,可根據地形圖想象出“山環水繞、沃野千里”,可根據景觀圖想象出“雪原凍土、林海茫茫”.⑶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針對一些有趣的問題,鼓勵學生自由想象,充分發揮,教師不急于下結論。如對"大陸漂移說",可先說明大洋兩側同種動物的分
布,再引導觀察各大洲的輪廓,接著就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見,然后介紹魏格納的學說,鼓勵學生繼續研究。
四、初中地理課中對學生記憶力的培養和發展記憶能力對于地理學習有著決定性意義。
最簡單的例子是,能否記憶足夠的地名,不但關系到地理知識的掌握,還直接影響著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等認知階段,都應培養和發展記憶力。除了加強理解記憶等意義記憶,還應注意:
一是要重視機械記憶:對于大量的地名、特產和數據,還需要機械記憶,通過反復再現和比較,尤其儲存在大腦中。
二是要充分應用聯想:經過理解的知識容易記憶,如記住"秦嶺——淮沙"就可以聯想出冬季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等。
三是要強化對關鍵特征的記憶:區分主次,重點記憶關鍵知識,如地球的經線很多,但關鍵的幾條是本初子午線、日界線、西經20°線和東經160°線。記住這幾條經線,就抓住了經度位置的關鍵。
五、初中地理課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屬性和本質屬性。思維是理解知識的必要心理因素和鞏固知識的重要心理條件。只有通過思維感性知識才能上升為理性知識。因此,培養和發展思維能力是發展智能的核心和重點。[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并重,辨證思維和創造思維都能夠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