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單純的知識學習和獲取已經不是高等教育的重點任務,讓學生感知知識的社會屬性、了解知識的社會意義變得更加重要,培養學生優秀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已經逐漸成為了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本文探討了在STS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如何開展數學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STS教育高等教育數學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即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是科學教育改革中興起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其宗旨是培養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強調科學技術與人文歷史、社會發展的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強調科學技術的社會屬性。
一、對STS教育概念的理論構建
STS教育本身并不是一個很確切的概念模式,沒有清晰規范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理念。本文就STS教育提出一些初步的觀點。
(一)STS教育強調融入社會生態圈
STS教育理念最大的創新之處就是讓教育機構能夠從整個社會生態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能夠從全新的視角更加準確的為科學教育進行定位。它使得自然科學教育與社會、人文、歷史科學緊密結合,使得科學教育更具系統性、全面性和現實性,使教育、科技與社會之間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二)STS教育強調教育的綜合化
STS教育理念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融合,強調科學技術的社會屬性,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現實社會的許多問題是復雜的,試圖用單一的理論或技術去解釋和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學科的交叉融合、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STS教育發展內在動力。
(三)STS教育強調教育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STS教育打破傳統教育的專業分割以及理論至上的觀念,倡導教育的多元化,允許學生根據其價值觀、文化背景對科學技術價值和內涵進行綜合理解,在尊重文化多元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批判、主動的學習,鼓勵對所學理論和知識的合理質疑,使校園教育更具包容性。
二、STS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面對知識獲取便捷、信息量巨大而雜亂的大數據時代,知識的社會屬性越來越突出,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科學倫理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但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仍偏重于知識灌輸式教育模式。同時課程體系設置中人文學科、社會學科偏少;綜合性跨專業學科偏少;科技發展史內容偏少,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其科學觀、社會觀,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不強。
STS教育本質就是沒有“圍墻”的教育,通過融入更多的社會問題、科學技術史、人文元素,使教育更具有社會屬性,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突出教育的多元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高校數學教育中STS模式探索
(一)優化教師資源,組建STS教師團隊
在高校數學教學中運用STS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具備很好的科學理論素養以及人文社會知識背景,并能夠領悟STS教育的真正內涵。因此首先要培養組建STS教師團隊,學校要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尤其要專門開設STS教育相關的課程,比如: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人類社會發展史等,提升教師科學素養水平,使其能夠將專業理論知識與人文科學、科學史、社會科學更好地融合,其次要定期組織STS教學研究交流活動,使教師之間能夠相互交流教學經驗,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得STS教學模式能夠不斷得到改進。同時要鼓勵教師加強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科學史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拓展視野,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對科學史、理論背景、社會價值等方面的闡述和教學,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數學知識的意義以及發展脈絡。
(二)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打造適合的STS課程體系
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在高校教學中一直以來都片面強調定義概念記憶、公式運算推導等,教學內容普遍呈現出內容枯燥、計算復雜、理解抽象等特點,使學生產生為難情緒,喪失了數學學習興趣。但同時,數學又是學習和理解其他理工科課程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何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學習效果,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數學課程設置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將不同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求進行細化、簡單化和應用化方面的編排,突出數學手段的運用方法和背景,淡化定義公式的推導和演算,要注重講數學發展史以及數學理論的發展如何推動相關專業演變發展的等,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站在當時社會發展背景下去理解和領悟所學知識,感知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幫助學生提升科學素養,擴展社會視野,明確學習目的。
(三)充分運用互聯網+,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何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應用的普及,MOOC、微格教學等新型教學手段不斷出現,這也為發展STS教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挖掘STS教育的優勢,同時,教師主要工作也由講授轉變為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知識的發展過程,激發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產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同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網絡信息化手段,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和表述不易說清楚的數學定理,利用慢鏡頭動畫演示稍縱即逝的數學現象,對大量的數學概念以及素材進行整合歸納,幫助學生將概念串聯記憶等;利用數學CAI課件設計,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精心收集資料制作集文字、圖像、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展示,使學生有強烈的帶入感,充分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四、結束語
STS教育模式將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雖然目前開展起來難度較大,但目前已經有不少高校在進行探索,這需要高校教師全身心投入、共同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葉繼紅.高校STS教育: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2]楚曉媛,仉帆.基于STS教育視域探討高校數學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7增刊.
[3]朱文成,周振海,王立.結合STS教育談價值理性之于高等教育的意義[J],高教探索,2013(1).
作者簡介:
陳苗(1981.8-),女,漢族,山東省菏澤市,淮南師范學院金融與數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