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新中國成立之際,中國工業基礎幾乎為0,鋼鐵年產量僅為15.8萬噸,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都滿足不了。經過70年砥礪前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家,而中國制造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精,不斷淬煉、升華,向高端制造發起最后的挑戰,為祖國繁榮富強添磚加瓦。
夯實工業基礎
溯源中國制造,要從第一個五年計劃算起。
在前蘇聯的幫助下,156個工業項目搭建起中國工業體系的框架,中國制造邁出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新中國第一輛卡車、第一輛轎車、第一輛拖拉機、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收音機、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縫紉機、第一塊手表……陸續問世,到了1966年,中國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占比達到37.9%,同期農業占比為37.8%,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工業指標超過農業。
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歲月,中國通過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一點一滴積累工業家底,為后續趕上全球產業轉移末班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
改革開放后,中國制造迎來發展的良機,日用工業品遍地開花。
從打火機、紐扣、襯衫、鞋帽到空調、冰箱、電視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制造基地,東莞的電子、溫州的打火機、晉江的鞋子、紹興的紡織、義烏的小商品等名噪一時。
中國制造初現崢嶸,但質量不太穩定。
時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的張瑞敏,一次突擊檢查了倉庫,從400多臺冰箱中查出了76臺有缺陷的冰箱。
張瑞敏不顧反對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76臺冰箱當眾砸成廢鐵,且讓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來砸。需知,彼時一臺冰箱的價格是800多元,相當于普通工人好幾年的工資。
這是中國制造從數量到質量轉型的一次標志性事情,受到啟蒙之后,中國制造的質量逐年得到提升,海爾、格力、美的等注重制造品質的公司脫穎而出,成為制造業的龍頭。
此階段,中國制造雖然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但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制造業大類所涉及行業,成為全球制造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
成功轉型升級
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洗禮,又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制造開始轉型升級,大批國產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鍛煉成長,譬如格力空調、聯想電腦、華為與中興通訊設備、大疆無人機等。
到了2010年,中國工業問鼎世界第一,占全世界份額為19.8%,從此之后,中國制造業一直雄踞世界第一的寶座,比“美國+日本+德國”工業產值總和還多。
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譬如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有一期《旅途的花樣》,沈騰在摩洛哥看中了當地小店門口一只重達45公斤的黑猩猩玩具,買下千里迢迢帶回中國后,才知這只猩猩是從廣州出口到非洲的。
中國制造,已遍布世界。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制造出口從低端的輕紡工業品變成了中端的機電產品:2018年,我國汽車、手機等機電產品出口額為9.65 萬億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8%,高于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服裝、玩具等19%的比重。
向高端進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端制造成為奮斗目標、下一個攻克的山頭,中國工業要擺脫“世界工廠”符號,向“中國智造”蛻變,向全球制造產業鏈高端進軍,芯片、OLED、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航空等為重點方向。
2018年中國進口了價值3120億美元的芯片和半導體,這個金額超過了中國的石油進口總額,為了改變這個局面,芯片制造成為投資的重中之重。
來自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組織數據顯示,明年全球新建芯片工廠投資總額為500億美元,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240億美元、中國臺灣地區投資金額為130億美元,將成為芯片生產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目前,華為海思與紫光展銳已經成為手機芯片的翹楚,已能與國外高通芯片分庭抗禮,而三安光電成為全球著名的LED芯片公司、匯頂科技成為全球重要的指紋識別芯片公司。
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的存儲芯片相繼量產,將促進芯片制造工藝的提升,實現存儲芯片領域的空白突破。
在液晶面板領域,京東方、深天馬等異軍突起,不但在LCD攻城拔寨、逼得韓系廠商節節后退,更是切入OLED賽道,與韓系廠商爭搶份額,譬如京東方已成為華為手機的OLED供應商,也被蘋果考察有望入選。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電機、電控三大件都已實現國產,其中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制造商,而比亞迪成為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標桿。
在消費電子領域,中國制造成績斐然,華為等成為國產手機的代表,其中5000元以上的高端機,國產品牌正在不斷蠶食蘋果的地盤;百度旗下的小度智能音箱在中國和全球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與亞馬遜、谷歌等國外互聯網巨頭一決高下;全球服務器TOP5,中國獨占三席,浪潮信息、華為、聯想已能與戴爾、惠普比肩。
在航空領域,大型運輸機運-20、水陸兩棲飛機AG600、大型客機C919先后面世,這是大國實力的標志,也是中國制造高端化的必然結果。
70年,中國制造終于完成“鳳凰涅槃”。
大事記
1949年,中國鋼鐵年產量僅為15.8萬噸。
1950年7月,中國第一輛國產自行車誕生于天津。
1955年3月,中國第一塊“五星”牌國產手表被原華北鐘廠研制成功。
1956年7月,中國成功造出第一輛國產卡車解放CA10,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1958年3月,中國第一臺國產黑白電視機“北京”牌研制成功。
1958年5月,中國制造的第一輛國產轎車在長春一汽誕生,從而揭開了我國民族轎車工業的歷史篇章。
1958年7月,中國第一輛國產拖拉機下線,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不能大規模制造拖拉機的歷史。
1958年8月,中國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研制成功。
1958年8月,中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03型”研制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800次。
1966年,中國工業總產值第一次超過農業。
2010年,中國制造業問鼎世界第一。
2017年,中國工業產值比“美國+日本+德國”工業產值總和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