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中國能源生產實現了由弱到強的巨大轉變,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也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
從供給短缺到總體寬松
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建國初期,因具有資源有限且分布欠佳、需求量大卻浪費嚴重、一煤獨大的特殊結構三大基本特點,新中國在能源供求關系方面十分緊張——1949年,中國的能源生產總量僅為0.2億噸標準煤。
為此,70年來,中國從能源的三大基本特點入手,開始積極落實相關改進舉措:
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等重大通道,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管網;
不斷提升能源科技創新能力,能源技術裝備得到快速發展,并對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推動能源系統不斷優化,能效水平得到顯著提升——2018年單位GDP能耗比1953年降低43.1%,年均下降0.9%;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基本建立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
在多項舉措均取得不菲的成績之后,中國資源總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2018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達37.7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足足增長了157.8倍,年均增長高達7.6%。多家權威機構預測,預計2019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約47.3億噸標準煤。
從一煤獨大到清潔綠色
受我國能源資源“多煤少油缺氣”特點影響,建國初期,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高達96.3%,原油僅占比0.7%,水電占比3%。即使在改革開放后近三十年時間里,原煤所占比重基本也在70%以上。
為加速轉變傳統能源利用方式,加快推動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我國開始全面發展清潔能源。如今,煤炭雖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處于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能源消費結構也呈現出巨大變化,即化石能源消費的整體下降,清潔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
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擁有國:截至2018年末,我國的水電裝機容量為35226萬千瓦,全球第一;太陽能集熱面積保有量近5億平方米,全球第一;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達18426萬千瓦,全球第一;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為17463萬千瓦,全球第一。
除了在數量上領先世界,我國清潔能源產業也形成了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多種電力并存、多元發展的新結構。
作為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清潔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終端應用的發展、擴容還在更進一步帶動我國清潔能源產業鏈的全面發展。
從跟隨模仿到并行引領
70年來,為積極改變中國能源相關技術相對落后的局面,經過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技術創新,以“陸相成油理論與應用”為標志的基礎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石油地質科技理論的發展,中國能源系統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并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石油天然氣工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勘探開發技術體系,特別是復雜區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千萬噸煤炭綜采、三次采油和復雜區塊油氣開發等技術裝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先進發電技術和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得到普遍應用,水電站設計、工程技術和設備制造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網,安全運行水平、供電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躍居世界先進水平;
核電初步具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自主設計和工程建設能力,高溫氣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新建三代核電機組綜合國產化率達到85%;
形成了研發、設計、制造、檢測和認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涌現出一批世界級的風能和太陽能研發制造和檢測認證企業,風電總裝機容量和年投運量世界第一,國產風電機組市場占有率超過90%;
建成投運多條特高壓交、直流輸電試驗示范線路,特高壓技術和裝備的設計、制造和試驗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主要技術裝備全部實現國產化。
從化石能源轉向新能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逐步加大。200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但急劇增長的能源消耗,讓中國越發依賴海外市場,其中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對外依賴度近年來都在持續上升,這讓中國潛藏巨大的能源危機。
面對國內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相對緊缺的現狀,新能源在能源替代上的作用不容小視。而與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以電力為主的新能源在保護環境上也更具優勢,且隨著我國電力結構的優化,清潔能源發電比重還在逐漸提高,環保效應也將逐漸增大。
在此情況下,新能源及其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整個行業的產業鏈也在此過程中得到優化。如今,這已成為中國彎道超車的又一次重要機會。
長期以來,交通行業一直都是我國石油消耗中的主力軍,傳統燃油汽車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資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與應用,不僅能夠降低石油在交通領域的消耗、減少石油的對外依賴度、保障能源安全,電力替代石油之后,也將更有利于對環境的保護。
在國家各項措施的激勵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當下,中國已經是新能源汽車大國,產銷量均是全球第一,而未來,中國也有發展成為世界先進新能源汽車強國的潛力。
大事件
1959年9月26日,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
1975年2月4日,劉家壩水電站建成發電。
1976年6月6日,深水油港大連新港建成。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
2009年1月6日,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
2004年12月30日,西氣東輸工程(新疆輪南至上海)全線建成并正式運營。
2012年5月,三峽電站32臺70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發電。
2016年3月4日,“煤氣化直接制烯烴”研究成果發表。
2019年6月24日,中電朝陽500兆瓦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試點項目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