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皓瑋
他從畫卷般青山綠水中走來,自帶一身湘西才子豪邁;他敢想敢干,敢打敢拼,有著大山般的擔當,譜寫出《文萃報》的輝煌;他膽識過人又不失淡定從容,高瞻遠矚中腳踏實地,使《文萃報》走出了一片風景綺麗的新天地。
1999年6月,《文萃周報》(后更名《文萃報》)總編輯的接力棒落在了姚子珩手中。
“我當時到了那,就想這張報紙十多年了,要怎么讓她全方面地走向成熟,讓其發行和經營都能有大的提升。”面對當時的大好局面,他用領跑的姿勢揮灑出一系列大手筆。
“實”抓辦報質量,躍上新臺階。行筆起頭,一張報紙的提升萬變不離其宗,辦報質量仍是重中之重。除了根據讀者知識結構、閱讀興趣的變化完善辦報體系外,他還在全國各地聘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讀者評報員每月評報一次,采用糾錯有獎機制。“讀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決計不能關著門辦報。”回憶起當年那段辦報歲月,他分享了一個頗為感人的故事,“婁底新化有一個老師,姓肖,他本人一直是《文萃報》的忠實讀者,從1984年第一期創刊號到他臨終前最后一期,每期報紙都裝訂成冊,臨終前,他將三個子女叫到跟前,跟他們說,‘我也沒有什么錢留給你們,這是我多年來收藏的《文萃報》,現在把它作為遺產留給你們,你們多讀書、多看報肯定是好事。’”讀者把《文萃報》作為遺產傳給孩子們,這對姚子珩老總觸動很大,他更加感到責任重大,要精編、精選,實實在在貼著讀者的心窩辦報。
“拓”抓發行勢頭,攀上新高峰。搞發行,他大筆一揮,湖南人“霸得蠻”的氣勢就有了。2003年年底,因為一些小插曲,《文萃報》在西安的發行量很有可能陷入下滑趨勢。得知這緊急情況,姚子珩總編與時任發行部主任張建國同志搭乘飛機趕往西安,到達當地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正值年關,大雪紛飛,“你們這么晚了,還跑過來談合作,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工作這么吃苦認真的,發行量不給你們做上去,都對不住人了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的誠意最終感動了陜西郵局相關方,當年在西安的發行訂數最終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順利地保持了穩步增長。就是靠著這樣下狠功夫、打拉鋸戰的勢頭,姚子珩老總每年都施展幾手新硬招,隨后《文萃報》在全國開設了14個省外分印點,新疆也有1000份發行量,連西藏都做了800多份,全國各地發行量過百萬份。
“嚴”抓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新團隊。隨著報紙質量進一步提升,很多讀者覺得每星期一期已不過癮了,加之廣告也大量涌入,擴刊成了水到渠成的事。2001年《文萃周報》更名為《文萃報》,由周一刊改為周二刊,人才隊伍的建設也亟需強化。姚子珩老總任人唯賢,嚴格按照報社考核制度網羅新人,為編輯隊伍、整個報社人才隊伍注入不少新鮮血液。與此同時,他又建立了20多個規章制度,細化內部管理,讓《文萃報》的內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姚子珩老總從點點滴滴抓起才使得《文萃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報紙質量上去了,發行量隨之躍升,廣告方面也通過抓住中縫“寸版寸金”的小空間做廣告等手段挖掘版面潛力,單期廣告刊發最高達20萬元。廣告收入年年過千萬元,躍居全國同類報紙第一。七年間《文萃報》創造純利潤1.1億元,這位湘西才子用他的大手筆書寫出了在全國文摘類報紙中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