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故事——黑客
有一次在中學校長會議上,分管品格教育的領導反映,最近學校的網絡被入侵了,黑客是一個七年級的學生!由于他進入網絡可以看到我們所有的郵件,所以必須嚴肅處理。但在處理之前應該了解事情發生原因。調查后才知道,這個學生想看一下學校的網絡安全設置到底是什么樣的水平;同時他也想檢驗自己信息技術的能力。再進一步了解下來得知,這學生是六年級轉過來的,入學才兩周。于是,我們的信息主任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并告知家長,孩子的信息技術能力已經達到高中的水平,建議家長可以在外面找更好的機構進行培訓,并且推薦了一些學習網站。
由于這個學生在四年級時每天玩游戲到凌晨4點,家長雖然把電腦收掉,但還繼續提供機會給他進一步學習,這次聽到信息主任的鼓勵后,更激發了他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
后來,他和其他同學所發明的導盲手機,獲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又獲得了中國科協的肯定,作為中國科協英才計劃的一員參加各種國際計算機論壇。現在他的導師是復旦大學計算機和軟件學院的院長。最近,他所設計的智能環境監測系統也在學校正式運用。
第二個故事——抽水馬桶
有一天在小學部,保潔工突然聽到衛生間里有聲音,打開一看,一個小男孩 正在那里拆裝馬桶的水箱。
課后我們把他喊到辦公室了解情況,原來他想研究一下馬桶水箱沖水的原理和構造。
我們又把家長請來,才知道這個孩子從懂事開始,除了他父親的名貴手表,家里所有的東西他都可以拆裝。
那他為什么在學校里面拆?因為家里的馬桶是連體的,學校是分體式的。家長知道以后,當然對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但同時你們知道家長做了什么事嗎?
他特地買了個分體式馬桶,讓孩子在家里拆裝。后來這個孩子在香港舉辦的樂高國際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我想通過這二個故事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應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叛逆行為?
我認為并不能簡單地說對還是不對。現在不少學校在上課時,老師要求學生安靜聽課、舉手發言、手放到背后,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看與學習無關的書、不許頂撞……都是不!這樣用“不”來培養的孩子,能有創新能力嗎?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認為對孩子叛逆的寬容,就是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摘自《看天下》吳子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