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成千上萬平均年齡16歲的北京知青,一起坐著火車去了“北大荒”黑龍江,在建設兵團里野營、拉練、干農活。50年后,上百位平均年齡60多歲的老知青,在北京郊區的一個小區里“抱團享老”,唱歌、跳舞、集體旅游。那里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他們互相照顧,彼此磨合,有快樂,也有矛盾。
“跟老戰友聚在一起,有得聊,就連吵架都能吵到一塊兒。”吵架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生活習慣不合拍,有觀點上的沖突。有時,甚至只是因為想起了當初誰的連隊睡的是床,誰的連隊睡的是地窖子。姚惠榮是這群人的牽頭人之一,“或許我們就是喜歡集體生活”。
2013年,姚惠榮的堂妹在北京房山區竇店鎮一個小區買了套房子,當時的價格是每平方米1.3萬元左右,小區是花園式的,環境優美,電梯入戶的9層小樓,房間朝向也不錯。姚惠榮覺著合適,況且“跟親戚住一個小區能有個照應”,也跟著買了一套。2014年人住之后,她邀請了20多位“荒友”去新居玩。幾個月里,陸續去她家做客的“荒友”越來越多。后來,在這個小區買房的老知青有百來戶。
“抱團享老”的意義,不只是在零零散散的活動中一起笑一起唱,更多是灑在生活里的細碎。好些人家互相擱著旁人家的鑰匙。誰若是生了病,大伙兒一起關照。抱團的老人時不時聚個會,智能手機普及了,按鍵換成觸屏,彼此間最快的聯系方式變成微信。老人組了知青家園微信群,還定了群規。頭一條規則就是要“傳播正能量”,他們回憶從前的兵團生活,群規里又加上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頭一條就是“熱受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還規定“禁推銷防上當”。他們聚會時從不喝酒,既“減少不安全因素”,又養生。
經歷了回城后上學、單位改制、工作調動直至退休,如今走到“人生大戲最后的舞臺上”,最令人怕的,似乎反倒是孤獨。歷經“50年的等待后”,這一部分人,選擇“攜手同行”“走向屬于自己的夕陽紅”。
(摘自《中國青年報》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