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開卡、辦事,上微信公眾號預約一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微信公眾號上處理事務。微信公眾號所搭載的眾多服務功能給手機用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節省了辦事成本,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但也正因此,才被不法分子盯上。比如,福建泉州一市民因接到車檢短信,按照提示搜索到“福建車輛年檢”公眾號,通過鏈接被誘導到一個網址,輸入銀行卡號、發動機號、卡密碼及短信驗證碼,被騙走2000元。事實上,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
除了冒充一些生活服務公眾號、金融部門公眾號詐騙外,假冒網絡貸款、購物網站、中介機構等公眾號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比如,在微信平臺上可以查找到一批類似“銀行卡安全助手”“動感地帶10086”等看似官方的公眾號,但詳查這些公眾號的資料才發現竟是無營業資格的“李鬼”。甚至已經出現“黑市”交易,比如,在某些電商平臺上,繳納680元可注冊經微信官方認證的企業號,而營業執照、銀行對公賬戶、法人信息等資料一應俱全。
高仿微信公眾號“釣魚”詐騙,利用了相關技術存在的漏洞和人們貪圖省事的心理。規避此類詐騙,微信平臺當切實負起責任,不僅要有針對性堵塞公眾號注冊審核漏洞,還要加強對此類詐騙行為的打擊。同時,須在監管執法上發力。一方面應做好相關常識的普及,另一方面對于此類詐騙須發現一起,從嚴打擊一起,壓縮其生存空間,優化互聯網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