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換臉”APP走紅網絡。使用者只要上傳自己的高清照片,即可將本人面孔與大量影視片段中的明星面孔置換。既可以自己過明星癮,又可與心愛偶像“同框”出演,大量年輕用戶選擇將自己面孔上傳網絡,“換臉”娛樂。記者發現,如此“換臉”,用戶面部生物特征信息被盜或失控的“丟臉”風險不小。
? 風險一:“丟臉”能導致“丟錢” 當前,大部分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設了人臉識別登錄APP功能。“刷臉”支付甚至是遠程簽約等場景也越來越多見。如果用戶的“臉”不安全,“錢”也將面臨莫大風險。“貿然將自己的清晰正面照上傳并授權他人進行存儲或另作他用,關乎‘錢袋子’安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目前法律對“AI換臉技術”規范不足,因此保護好自己的面部信息在當下十分必要。
風險二:“丟臉”能導致“丟清白” 當前,“換臉”技術被用在一些涉嫌違法犯罪領域的情況已不少見。記者發現一些網站用“AI換臉”“換臉視頻”等方式提供用知名藝人“面孔”“嫁接”出的視頻。這些視頻往往涉嫌色情淫穢,且難辨真假。知情人告訴記者,除販賣“換臉”非法音視頻產品牟利外,一些不法分子還利用手中掌握的貸款人人臉信息,以此類技術進行非法催收活動,直接侵害貸款人人格權、名譽權,甚至滋生出敲詐勒索等其他嚴重犯罪活動。
風險三:“丟臉”能導致“被貸款” 有過網貸申請經歷的人對于“點點頭”“搖搖頭”“張張嘴”之類的動作也許并不陌生。借貸者在錄入身份信息后,網貸機構會對申請人進行“活體檢測”,以確保放款對象為本人,把關借貸安全。但記者發現,一些基于相關技術的修圖APP能夠“起死回生”,讓靜態面部照片模仿生物活體“動”起來。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不少網貸機構進行“活體檢測”時仍使用人工審核或技術含量偏低的機器審核,一旦公眾的面部識別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用這些黑科技“活”過來的面孔,很可能以假亂真,讓不知情者“被網貸”背上巨額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