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姣



摘 ?要:本研究擬初步探討鄉鎮中學高中生學習倦怠的情況以及探討解決學業倦怠的方法。采用根據MBI-GS修改后的青少年學習倦怠問卷對某高中21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高中生學習倦怠情況比較普遍;2.在身心耗竭維度、學業疏離維度、低成就感維度和總平均分上存在年級上的差異;3.學習倦怠各維度及總分與學習狀況自我評價存在顯著相關。
關鍵詞:高中生;學習倦怠
引 言:
現今教育觀念在改變,開始關心起學生的情緒、態度、自我認知等心理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學習倦怠對學習效果產生極大影響。有學者將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卻又不得不為之時,感到厭煩,從而產生一種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并消極對待學習活動,這種狀態稱之為學習倦怠。
中學生倦怠水平大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未引起重視,學習倦怠對中學生危害大,產生學習倦怠時,學生會感到厭倦、疲乏、沮喪和挫折,學習態度散漫、效率低下,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出現生理不適,不僅影響學業,還可能造成學生的情感扭曲。因此對高中學生的學習倦怠心理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學生學習倦怠現狀,找出存在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無論對理論發展還是教育實踐都很有必要。
Maslash編制的學習倦怠水平標準化測試量表,有三個版本:職業倦怠量表、教師職業倦怠量表、一般量表,由三個維度構成,即情緒懈怠,乏個性化,低成就感。大部分其他量表以此為基礎,稍修改發展出學生版。學業倦怠問卷普遍采用自評式,5等級記分。胡俏、戴春林研究我國中學生學習倦怠的結構,認為學習倦怠包含4個因素,即情緒耗竭、學習的低效能感、師生疏離和生理耗竭。本次研究采用此學生版量表,選擇適合校情的三個維度測量:身心耗竭維度、學業疏離維度和低成就感維度。
一、方法
(一)被試
某中學高中在校學生為研究的對象,分層隨機抽樣,抽取210名,男生83人,女生126人,高一70人,高二71人,高三68人。共發放問卷210份,回收有效問卷209份。
(二)研究工具
職業倦怠量表學生版,抽取16個項目,3個維度。用KMO檢驗為0.852,適合做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結果與身心耗竭維度、學業疏離維度和低成就感維度相契合,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三)研究過程
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年級高中生學習倦怠的狀況
表1可看出,學習倦怠在各年級平均分、學業疏離和低成就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學業疏離維度上,高一學業疏離程度高于高二,高三學業疏離程度最低。在低成就感上,高一年級的低成就感最高,高三低成就感最低。
(二)高中生不同自我評價與學習倦怠的狀況
表2可看出,不同自評的高中生在學習倦怠各維度及總平均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除自我評價很好的學生和其他幾個等級沒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兩兩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
三、討論
(一)高中生的學習倦怠狀況
從本研究,該校高中生學習倦怠總分略低于中間值3,學習倦怠情況不嚴重。與前人研究的結果一致,說明在高中生中存在一定的學習倦怠,但并不嚴重。但該校高中生在低成就感和身體耗竭上得分比較高,得分均超過中值。
(二)高中生學習倦怠多因素分析
楊惠貞研究認為,學生學習倦怠變化會隨著自我效能變化而呈負向變化,即個體的學習倦怠越高其自我效能感反而越低,反之亦然。高中總體學習倦怠各維度和總平均分普遍較高,不同在,成績好的學生學習倦怠水平反而比較高;自評中上和中下的高中生,他們的學業倦怠水平相對較低。究其原因:評價高的學生壓力更大,更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評價中等的學生認為努不努力都是中等;評價低的學生,努力成績也不好,自我效能感低,越不愛學習,成績越差,形成惡性循環。
(三)高中生學習倦怠現狀對教學的啟示
完整健康的人格是克服學習倦怠的一個重要后盾,高中生更應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保持學習激情,獲得持久的學習動力,不因一時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各種應對壓力的方式的確能緩解壓力,但不表示不會產生學習倦怠。尤其是一些消極應對方式的長期使用,不僅會嚴重損害心理健康,而且也會對學習產生消極的心態和行為。
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應給予積極的關注與反饋,避免學生形成逃避懦弱的性格特點,從而有效地減少或改善隨之可能出現學習倦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更輕松和有效地學習。多關注成績較差的學生,對其進行積極評價,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從而在學習結果上使學生們得到更多的正強化,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集美大學學報.2006,6(6):54-58.
[2]程思傲,孫亞菲.中學生學習倦怠研究綜述.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4(6).
[3]胡俏,戴春林,中學生學習倦怠結構研究. ?心理科學. 2007,30(1):162-164.
[4]楊志負.影響資管學生學習倦怠-計算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1998.7.
[5]黃希庭,余華.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2000,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