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秋
摘 ?要:現如今,我國科技飛速發展,各種高科技產品開始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在這個信息大數據時代,我們靠網絡傳媒來獲取新聞資訊、娛樂。而這些電子產品的出現,對紙質版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電子閱讀有著紙質閱讀沒有的便捷的特點,因此對于高中閱讀的教學需要教師多花心思,在讀屏時代讓紙質版書籍依然活躍在高中學生的生活中。
關鍵詞:讀屏時代;高中語文;閱讀;多媒體
讀屏時代的來臨,是科技飛速發展的結果,它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讀屏時代信息傳播媒介主要是手機、電腦、電視屏幕,人們享受于這些電子產品帶來的便捷。對于高中語文,閱讀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讓學生獲得鑒賞文章,理解美的能力,也能讓學生在不在不覺中提升自身素質,擴充個人的知識面。讀屏時代的到來,使閱讀性質開始改變。它使閱讀多了更多的平臺,信息更新快且多。但是,它也有很多弊端。信息良莠不齊,使閱讀開始逐漸“快餐化”,學生會有針對性地只快速閱讀自己所需的內容。這種功利性的閱讀改變了閱讀的初衷。因此需要對此多加注意。
一、讀屏時代對高中語文閱讀帶來的弊端
(一)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
讀屏時代的到來,為課堂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與此同時也不可否認有些弊端。因為它的便利性,就會限制學生對文章的想象力。因為一些內容思想被直接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就會變得懶惰,從而不愿意動腦子思考,不愿再去想象文中描述種種。正因為它的快捷與便利,使學生需要什么直接就能獲得,跳過了自己動腦思考的環節,會使學生慢慢失去去探索的心理。長此以往,學生閱讀之后自身也得不到提高,還會使學生的動腦能力退化,面對不同的文字也不再會有天馬行空的想象了。而且,“快餐時代”下的閱讀大多太過于短暫,看過之后不會在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失去了閱讀的初衷。
(二)不利于培養師生感情
電子的普及還會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變淡。以往的傳統閱讀,文章中沒有過多栩栩如生的圖畫,寥寥幾個也是給讀者心里留下一個淺淺的印象。學生能夠通過一遍一遍地閱讀自己在心里描繪一個想象中的世界。教師則負責對學生進行引導,師生之間通過交流讓學生得到有效地提高。在如今,課堂上引入較多的多媒體設備,學生會不自覺的被這些“外來物”所吸引,甚至也會減低課堂的效率。課堂上缺少交流,師生之間不能有好的關系,課堂就會完全機械化,沒有人情味,也會喪失教學的初衷。
二、淺析讀屏時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傳統的紙質版閱讀方式主要是書本、雜志、名著等,學生閱讀前需要到書店去買,去圖書館借閱,這就需要耗費一些時間來找,比較浪費時間。如果換成用電子產品或者課堂上教室投影,這就會節省很多的時間,而且網絡上各種內容也比較豐富,學生能夠更快捷地找到需要的書籍。讀屏時代的到來,彌補了傳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所帶來的不足,新穎的教課方式還能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給高中語文閱讀帶來很大的幫助。
(一)通過讀屏閱讀拓寬語文閱讀的途徑
讀屏時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多幫助。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便捷。以往閱讀紙質版圖書,你需要提前去書店去找,然后再一頁一頁去慢慢了解內容。這樣從開始到最后達到閱讀的目的就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如果用電子產品來閱讀,那將會很好的避免這些問題。我們只需利用手機電腦上網一搜,電子版書籍內容就出來了,如果有不懂的問題,還能立刻在網上搜索解釋。除此之外,學生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性的閱讀,需要了解什么部分能立刻搜索出來,能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往的紙質版閱讀方式一本書需要看好幾天,看完之后重點內容還需做標記,往回翻看。但是在讀屏時代只需一天甚至幾個小時就能完成閱讀,需要加重了解的內容在網上也能直接搜索出來,這給語文閱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
在教師方面教學方面,讀屏時代也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直接將需要閱讀的內容投影到大屏幕上,這樣不但節省了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新穎的方式還會豐富課堂氣氛。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就比較死板,學生只能通過閱讀文章去想象,通過老師的口頭解釋去感受。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將內容投射到屏幕上,對重點內容直接作標注。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片段,教師可以為同學播放視頻,或者在文章中插入圖片,幫助學生理解。這樣能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其中的重要內容及中心思想。課堂中有這些新穎的東西的加入,也會更加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更利于教師的教學。
三、結束語
科技發展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因此未來讀屏時代將完全浸入人們的生活。但是縱使電子閱讀變得多么便捷實用,傳統的紙質版閱讀所給人帶來的樂趣與充實感卻是它永遠也沒有的。因此,對于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二者結合,做到將其優勢發揮到極致,相信一定能在提升學生自身素質的同時帶來更加優質的語文課堂感受。
參考文獻:
[1]李赫然.基于讀屏時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影響的研究[J].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15)489-490.
[2]張樂.基于高考的現代文閱讀偏誤究因與對策研究[J].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