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件為解決偏遠地區村民飲水問題的“民心工程”,結果卻成了當地居民的“鬧心工程”。
據央視報道,早在2010年,為解決云南宣威市海岱鎮舊屋村幾十戶村民的吃水問題,當地政府啟動修建“宣威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然而,9年過去了,這項“民心工程”至今形同虛設,各家水表顯示的用水量一直為零。對此,“宣威發布”回應稱,市委、市政府已迅速召開會議,并成立工作組進行調查核實。
令人奇怪的是,在當地水務局文件的記錄中,該工程完工于2010年底,總投資近21萬元,目前運行良好。而根據記者的調查,現實的情況是,這“運行良好”的飲水工程,不僅蓄水池空空如也、鐵門銹跡斑斑,這些年,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四處找水和背水。不僅如此,記者調查發現,這項所謂的“宣威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其實就是在原來已有的烤煙站蓄水池的基礎上,外面貼上瓷磚,改頭換面、以舊充新而成。
如今事件曝光,一些問題需要得到解答:比如,工程款項的管理問題,其中是否存在“跑冒滴漏”?據調查,該工程實際到賬的費用也就七八萬元,而水務局的文件記錄中卻是“總投資額21萬元”,同一項工程,為何上下的資金口徑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
據了解,該工程之所以成了“假工程”,最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水管不足、缺少資金。上級明明撥了款,為何會缺少資金?如果確實不夠,那么,為何當時不向相關單位反映?此外,該工程以舊充新,雖未通一滴水,為何仍然能輕而易舉通過驗收?村民雖然苦不堪言,又為何敢怒而不敢言?這當中是否存在著違法違紀的行為?這些問題都需要弄清楚,給公眾一個交代。
不過話說回來,一個如此明顯的“假工程”何以能夠隱瞞9年之久而不被有關部門察覺?這當中如果說當地有關部門的工作作風不存在問題,是很難令人相信的。
這些年來,類似于這種將“民心工程”變成“鬧心工程”,變成“假工程”“形象工程”的現象似乎并不少見。比如,甘肅天水秦安飲水工程建成3年,群眾仍然沒水喝;又比如,遼寧省營口市投資6億元改造城市供暖管網,卻是偷工減料、埋下隱患……這些無不提醒著,要把“民心工程”建好,后續的監管必不可少,工作必須做得更細,防微杜漸。否則,“民心工程”就很有可能淪為腐敗的溫床。
(摘自《錢江晚報》7.25 張炳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