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壯圖,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后官至禮部侍郎內閣學士。他在父親去世,回家丁憂期間,沿途體察民情,發現各地官員貪腐嚴重,且虛報政績,造成錢糧庫存虧空巨大。他認為這些問題的誘因,就在于乾隆四十五年所頒布的議罪銀制度。所謂議罪銀,即官員犯錯由按律治罪改為罰銀,交完錢的官員可以免于刑罰,如果錢交得多甚至可以升遷。
?議罪銀看似與百姓無關,實則害國害民——貪官因此更加肆無忌憚地斂財搜刮,他們明白犯了罪不過是交錢了事。更為可怕的是,議罪銀凌駕于法律之上,對國家法制造成嚴重沖擊。這議罪銀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乾隆皇帝——因為收上來的錢大部分交內務府,裝進乾隆自己的腰包。
尹壯圖上書乾隆皇帝,痛陳議罪銀制度的種種弊端,要求取消該項制度。乾隆聞奏后大為不悅,下旨要求尹壯圖拿出證據。尹壯圖回復上諭說,督撫貪污營私,貪贓枉法,導致銀庫虧空,請求皇上派人詳查。無奈之下,乾隆命尹壯圖作為欽差大臣到各省檢查;但又命和珅的親信慶成陪同,所到之處,必須先派五百里加急,通知被檢查地做好迎接準備。這樣一來,檢查的結果可想而知。各地接到通知后精心準備,府庫充盈,查無實據。于是,乾隆下旨申斥,尹壯圖回京后被刑部以“比挾詐欺公,妄生異議律”逮捕,并判處斬刑。最終被乾隆赦免,降為六品使用。
乾隆中后期,官員貪腐成風,當時身處其中的人們包括乾隆在內,誰都心知肚明,要不然也不至于五百里加急通知。之所以大家都不說,自然是因為都從中獲利。在一群既得利益者中,想憑一己之力揭開真相,“執迷不悟”的尹壯圖有如此結局也就不奇怪了。
(摘自《今晚報》 三希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