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航母,中國的輿論、學界甚至部分官員也時常將其與涉華海洋爭議問題聯系起來,認為發展航母的首要任務就在于解決近海海洋爭議問題。
不可否認,20世紀80年代有關航母項目的最初論證之時,南海爭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軍事體系和能力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中國決策者真有心使用武力或強制手段解決與日本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海洋爭端,航母也非主要作戰平臺。
對于臺灣問題,在面對美軍航母打擊群可能介入方面,中國也不太可能以航母對航母。在海上力量建設與布局方面,中弱美強的格局將長期存在,如果中國試圖在海上與美軍展開航母對航母的對稱較量,中國將很難取得上風。況且,在中國近海,中國的其他反干預力量已經足夠勝任針對美國航母的作戰任務。
發展遠洋海軍的根本動因在于中國的利益和格局遠不再局限于東亞地區,幾乎已遍布世界。二戰以來的現代海軍發展歷史表明,航空母艦幾乎是遠洋海軍的標配,它往往是艦隊的核心。建設遠洋海軍,就不得不發展航空母艦,對于像中國這樣缺乏較好遠洋支撐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美英等國的經驗表明,即便在擁有眾多海外基地和盟國支持的情況下,其海外行動依然極大依賴航母上的艦載機提供空中打擊、戰術掩護和控制支援。同時,航母編隊還是海上的綜合作戰平臺,集情報搜集、兵力投送、火力支援、指揮控制等功能于一體,能全面遂行防空、反潛、對岸打擊和對艦攻擊等作戰任務。
除了諸多的軍事化功能之外,現代航母還愈來愈多地承擔著多樣化的非軍事任務,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航母是進行災難救援、醫療援助和其他人道主義援助的重要工具。在2004年底的印尼海嘯中,在道路、機場各種交通癱瘓之際,美國“林肯”號航母的強大垂直空運能力在災難救援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發展航母是中國遠洋戰略的一部分,是中國走向深藍,承擔國際責任,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而非是為了增加與周邊國家或美國博弈較量的砝碼。近海不應是中國航母的主要活動場所,中國毗鄰的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才是中國航母有所作為的區域。一些與中國有爭端的國家盲目地“對號入座”,顯然太過低估了中國航母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