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深圳華強北賽格科技園。一個美國年輕人乘著破舊的電梯,來到了二棟東四樓的一間辦公室。這間辦公室當時正聚集著全深圳最焦頭爛額的一伙人,他們手握一個已經擁有幾千萬用戶的軟件,卻掏不出錢來為它再多買哪怕一臺服務器。幾個月里,他們四處找錢,四處碰壁,拜訪過中國當時所有已上市的門戶網站,均被拒。這款無人問津的軟件,倒是引起了那個美國年輕人的注意。彼時,他正在中國尋找優質的互聯網項目,直覺告訴他,這只企鵝就是機會。于是他決定去軟件的開發公司——騰訊科技親自看看。
在騰訊的辦公室,美國人用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紹,他是南非MIH集團中國區的副總裁,中文名叫網大為,在互聯網有所作為的意思。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呵呵了一下。
MIH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也是國際著名的傳媒投資集團,當時已在美國納斯達克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兩地上市。他們1997年進入中國,還投資了脈搏網、華體網和易富財經網,但在國內卻并不為人熟知。
網大為提出:騰訊如果愿意被收購,MIH正好在中國有家企業要IPO,他們可以被裝進去一起上市。馬化騰再次微笑著婉拒了。在第一次聊天的幾個小時里,網大為預感到這次合作可能沒戲。
雖然首次談判被拒,但網大為還是感到此行頗有收獲。他認為企鵝可能是中國最有價值的平臺。從被騰訊創始人送出門口那一刻,網大為就開始為下一次見面搜腸刮肚。他趁機對馬化騰說,這次自己一個人來深圳,人生地不熟,不如他們下班后一起吃個飯?馬化騰同意了。這是一次異常關鍵的飯局。
晚上,幾個年輕人聚在一起,喝著酒,聊著人生,微醉中,網大為也向對面的幾個中國人敞開心扉:他從小就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一直四處游歷。16歲去日本留學,1994年來到中國。當時在民族大學讀書的他,為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真實狀況,第一次走進云貴鄉村。那里的經濟面貌一直觸動著他,讓他想為這個國家做點事,讓中國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合……這次聚會,使原本冰冷的商業談判有了溫度。散局的時候,馬化騰松口,明早還可以去公司再談談。
網大為承認,這次機會被他視若珍寶。當晚,盡管喝了不少酒,他的大腦還是保持高速運轉。第二天,仍在那間辦公室,幾輪溝通中,MIH和網大為都表現出極大誠意。
2001年6月,MIH支付了3200萬美元購買了騰訊的部分股份。靠著這筆救命錢,騰訊絕地翻身,同年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第一家實現盈利的公司,從此平步青云,走入巨頭之列。
在與MIH的交易達成后,騰訊團隊也正式向網大為伸出橄欖枝,邀請他一同參與創業大計,替騰訊拓展海外業務。
到2019年,網大為在騰訊工作已達18個年頭。這18年中,他大部分時間孤身在外,然而憑借內心的堅定,他為騰訊在毫無根基的海外市場蹚出了一條血路。
(摘自《讀報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