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華為總裁辦的電子郵件截圖在網上流傳。這封電郵顯示,華為今年將從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學生,往后每年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同時,制定了2019屆頂尖學生年薪制方案:8位2019屆應屆博士生年薪89.6萬元起,201萬元封頂。
年薪百萬招人才?高嗎?如果與國內一般的博士畢業生收入水平相比,當然算高了。但是,按照國際標準來看,也沒那么夸張。比如,美國求職網站Glassdoor發布的2017年美國科技行業薪資報告就顯示,Google平均年薪為15.5萬美元,微軟平均年薪為14.4萬美元,Facebook平均年薪為15.5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差不多就是百萬年薪。華為要引進世界頂尖人才,其薪資水平自然要向“國際標準”看齊。
這則新聞最讓人詫異的地方,其實在于百萬年薪所招的是應屆博士生。至少在國內而言,的確較為罕見。這可能會讓部分人感嘆:高學歷真值錢。但是,華為為應屆博士生支付高薪,歸根結底是為他們的能力埋單,而不僅是博士學歷。
同樣是博士生,有的人可以一畢業就拿到百萬年薪,有的人則可能在苦苦找工作。這其中起到決定作用的并非是學歷,而是能力。不是學歷不重要,而是能力更重要,只靠學歷就能夠在職場闖出一片天地的時代已經過去。
華為官方在電郵中針對頂尖人才有兩種表述:頂尖學生和天才少年。也就是說,只有你的能力真的屬于“頂尖”和“天才”之列,才能獲得頂級薪酬。這樣的大企業雖然也看重學歷,但絕不會只為了一張學歷就招一個人。他們為選人用人所建立的在學歷之外的考核和篩選機制,才是真正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
任正非此前透露,華為公司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6000多位基礎研究專家……如此豐厚的人才體系隊伍,當然是用重金“砸”出來的,但又不僅是花錢這么簡單。如何識人、用人、培養人,都是一門學問。面對華為百萬年薪招應屆博士生,個人則應該清醒意識到:華為百萬年薪所“買”的絕不是學歷,切勿掉入刷學歷的誤區之中。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