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隨著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也首次成功驗證了火箭第一級落點的精確控制技術,成為全球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鸺珳驶厥沼泻卫щy?落點可控技術的突破,對于中國而言意義何在?
為何在諸多航天強國中,只有美國與中國在此領域取得突破?中國航天專家、小火箭聯合會創始人邢強博士告訴記者,火箭第一級與火箭主體分離后,殘骸的氣動外形改變,從高空掉落時的飛行軌跡與火箭起飛階段完全不同。如果想要精準回收第一級殘骸,不僅需要掌握它的氣動特征,而且還要有特殊的姿態控制設備。而這次長征火箭使用的柵格舵就是其中之一。
外形看起來有點像“蒼蠅拍”的柵格舵,是一種非常規的氣動穩定和控制舵面。邢強介紹說,它的氣動設計非常復雜。如果設計得好,它能增加飛行器的飛行穩定性和操控性;但如果設計不當,反而會帶來極大阻力。此外,柵格舵的結構比較復雜,對加工工藝要求很高,也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據介紹,柵格舵在火箭上升段需要緊貼火箭避免對發射任務造成影響,在殘骸再入大氣層段則需要完成解鎖-展開-按控制指令轉動等一系列復雜動作,還要承受上千度高溫、近10倍自重的沖擊力。
最早在柵格翼/舵方面展開研究的是蘇聯,并在SS-20戰略導彈、R-77中程空對空導彈等武器上得到應用。美國開展柵格翼的研究工作比較晚,但發展非??欤柗Q“炸彈之母”的GBU-43大型空爆炸彈就依靠柵格翼保證精準的飛行控制?!矮C鷹9”火箭第一級的回收,更是靠柵格翼與反推力系統的完美配合實現的。
(摘自《環球時報》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