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鵬
1 侵權責任法對侵害占有保護的法理基礎分析
請求權基礎作為被害人向他人主張權利的前提條件,對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占有人而言,在占有受到侵害后能否要求加害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關鍵在于能否在侵權責任法中找到明確的請求權基礎。因此就需要界定占有的性質,占有可否成為侵權法的保護對象,與占有的法律性質到底是權利還是對物的事實支配狀態的爭論有關。而關于占有性質的界定存在事實說和權利說兩種觀點。
“事實說”認為,占有是人對物所實施的事實上的控制,是一種對物的實際關系,無論物的所有權和其他物權歸屬于誰,也不論是善意或者惡意,只要對物實際控制就構成占有。“權利說”認為,占有不是一種事實狀態,其本身就是一種權利。采權利說最為典型的是日本民法,日本民法未規定占有的概念,而是規定了占有權。
但是結合我國《物權法》的規定以及司法實踐的態度,筆者認為我國當前對占有的性質界定為一種事實。我國《物權法》專設占有一編,并未規定占有權的概念,可見立法對占有性質的界定采取事實說。《物權法》無論是對于有權占有還是無權占有,抑或是權屬不明或者權屬有爭議的占有,占有人都可以依照該條的規定保護其占有不受侵害。如若采用“權利說”則無法解釋這一規定,因為如果認為占有是一種權利的話,那么就無法解釋法律在對有權占有進行保護的同時也對無權占有進行保護的問題。
但是作為事實的占有何以要求侵權責任法對其進行保護。王澤鑒先生指出:占有人于占有物上行使權利,推定其適法有此權利。故除前手占有人外,占有人立于權利人之地位,侵害占有者,與侵害占有無異,亦得成立侵權行為。王利民教授也認為:占有雖非一種權利,但也屬于法律所保護的一種財產權益,不受他人非法的任意侵害。侵害占有的,應負侵權的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占有雖為事實,但是其仍然具有財產利益,對于占有人來說,占有他人之物的目的在于利用占有物的價值進行使用收益以滿足其自身需求,占有人對占有物的合法使用收益的利益在一定情況下甚至可以對抗所有權人的權利。所以在《物權法》和《侵權責任法》對所有權進行絕對保護的前提下,完全有必要對占有進行保護。
通說觀點認為,《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一般為絕對性權利,包括物權、人格權、身份權等權利,事實行為以及債權被排除在外。但是《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民事責任。本法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明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首先,侵權責任法明確指出其所要保護的客體為民事權益,而非民事權利。占有雖是事實,但其背后也隱藏著占有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其次,其保護的客體包括物權、人身權、商標專利權等財產權益。其中的“等”字在筆者看來是立法者為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所做的兜底性規定,因為權利的范圍相對容易界定,但是民事法益的的內涵和外延都無法明確界定,所以可用兜底性的文字為民事法益的保護預留空間,而這也為占有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提供了可能。
綜上,占有的性質雖為事實,但其仍屬于一種財產利益,是占有人對占有物的管領和控制,是社會秩序的體現,因此,法律有必要對占有加以保護以維持社會秩序。
2 占有的侵權責任法保護與其他保護方式的關系問題
2.1 《侵權責任法》與《物權法》關于占有保護的關系
《物權法》在第五編占有部分規定了占有人的物上請求權。同時,《侵權責任法》也對侵害占有進行保護,行為人侵害占有時,占有人亦可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就會產生法律適用上的沖突。
首先在占有被侵奪的情況下。占有就是對物的事實支配,該支配狀態的存在就意味著占有的確定存在,如果該支配狀態破壞了,對于占有人而言固然是對占有的侵害,但是對于侵害人而言,則是另外一種事實支配(即另一種占有)的醞釀。因此,從舊支配事實的侵害到新支配事實的確定,通常要經過三個時期,即舊支配事實的受擾期——舊支配事實的衰退期——新支配事實的確定期。在第一個時期,由于占有人的占有尚處于受侵擾階段,并未完全喪失占有,因此在此情況下,為了維護原有的占有秩序,往往允許占有人采用私力救濟的方式保護其占有事實的存續。而在第二個階段,由于原占有人已經事實上喪失了對原物的占有,法律即不允許原占有人利用私力手段于侵害人處奪回占有之物,因此《物權法》賦予了受侵害人物上請求權,允許其借公權力之手回復其占有。在以上兩個階段,原占有人可以依照自力救濟和《物權法》所賦予的權利保障其占有,但是在第三階段即新的占有事實確立之后,原占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侵權責任作為法定的債之形式,受一定的訴訟時效的約束,但該期間較物權法中的一年除斥期間更長,只要占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侵權責任的適用不受上述階段的限制,只要訴訟時效期間尚未經過,均可以適用,其適用的目的是對原占有造成損害的彌補。
其次,在行為人侵害或者妨害占有繼而發生實際損失之時如何適用法律。《物權法》明確賦予了占有人以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沒有具體的賠償規則,如果僅僅依照該條文字面意思,還可以得出對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惡意占有和善意占有進行同等保護的結論,這顯然有失公平。侵權責任法與其他法律責任明顯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強調對受害人的保護,其基本制度是“以保護受害人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所關注的主要是對受害人的補償。因此,侵權責任法中具有明確的歸責原則的適用規則、損害賠償的范圍的界定以及計算方式等,因此在占有被侵占或者被妨害繼而發生損害賠償的情況下,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中關于損害賠償的規定,這樣就彌補了物權法在這一問題上的缺陷。
2.2 占有的侵權責任法保護與侵害本權的侵權責任的關系
在有權占有的情況下,占有人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合同關系而對他人之物進行占有,此時占有人是直接占有,所有權人屬于間接占有,合同關系則是占有人對物進行占有的權源所在。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第三人侵害占有時,也會對本權造成侵害。侵害占有與侵害本權的競合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本權只能是以占有為內容的權利,否則便不會發生二者的競合。至于現實的侵害發生之后,占有人或者享有本權之人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筆者認為法律在此無須做出強制性規定,應當賦予受害人以自主決定權,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解決方式。但是當受害人行使其中一個權利并已實現對其救濟的情況下,另一個權利隨即消滅。
2.3 侵害占有與返還不當得利之間的關系
侵害他人占有也可能構成不當得利。因為占有也是一種利益,取得占有即取得法律保護的利益,所以得為不當得利的客體,可以發生占有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不當得利可分為給付型不當得利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依其內容又可分為侵害他人權益不當得利、支付費用償還不當得利以及求償不當得利,其中只有侵害他人權益不當得利與侵害占有的侵權行為可以發生競合。
筆者認為,侵權行為和不當得利的法律效果都是在加害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損害賠償之債,而二者又無優劣先后之分,所以應當賦予受害人以自由選擇權,但同時必須明確規定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期限,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當權利人已經對加害人主張了侵權損害賠償或者不當得利損害賠償之后,則另一個請求權則依法滅失。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