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一、選擇良種壯苗
(一)切根栽培
選好根,有傷痕、病蟲害損傷的根不能作種根。在收獲季節,選留植株生長健壯、根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丹參留種,待栽種時隨挖隨栽。也可結合收獲選留生長良好,直徑粗0.3~0.7 cm,發育充實,色澤鮮紅,無腐爛、無病蟲的1年生側生根的根上段作種用,其他部分作藥用。將種根捆成小把,埋藏于土中,或用濕沙儲藏,到翌年春季取出栽種。不宜選用老根和細根,老根作種易空心,須根多,產量極低,細根作種生長不良,根條小。上部根段和下部根段發芽時間均早于中部根段,應分開栽種。
必須按根的生長順序切段后排列,栽種時不能倒栽,否則不會出苗。一般上段平茬下面切成斜茬,可以防止倒栽。
種根粗度必須在0.7~1 cm,太細出苗率極低,甚至不出苗。
(二)種子繁殖
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法,也可采用直播法。丹參種子發芽率較低,為70%左右,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提高發芽率。用30~35 ℃溫水浸泡種子10~12 h,撈出稍微晾一下,放在溫度25~30 ℃和濕度95%以上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翻動2~3次,經過5~6 d有60%種子露出胚根即可播種。育苗移栽,于3月下旬條播,按行距8~15 cm橫向開溝,溝深約1 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一層薄土,稍加鎮壓后澆水,每穴播種子7~10粒。7天左右,丹參開始出苗,讓苗接受太陽照射。出苗后間苗、定苗和補苗,每667 m2播種子1 kg。夏天陽光過強,為防止太陽光灼傷小苗,應鋪一層薄秸稈。育苗管理時注意人工除草。苗高5~10 cm時,按行株距30 cm×20 cm移栽于大田。10月移植于大田,每667 m2移栽密度為8000株,中等地力每667 m2為9000株,較貧瘠土地每667 m2為10 000株。
二、土地整理
丹參為深根植物,應選擇氣候溫和、陽光充足、空氣濕潤、土層深厚肥沃、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為宜。沙土、黏性土壤均不宜種植丹參。丹參喜歡生茬地,前茬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小麥為宜。地選好后,于播前每667 m2施入腐熟廄肥
1500~2000 kg、油餅50 kg、過磷酸鈣30~50 kg作基肥(最好將三者混合堆漚后施入),深耕30~40 cm,起成上寬50 cm、下寬70 cm、高20 cm的壟,蓋黑色地膜,以便保墑保溫,促進早出苗、早生根,準備栽種。
三、剪葉斷根
在苗床起苗前剪去幼苗大葉,只留下葉柄和心葉,以減少水分蒸發。栽種時在根莖下5~10 cm處剪斷,以促發新根,同時方便栽植。
四、栽種方法
在壟兩邊,按行距30 cm、株距18~20 cm栽植。在壟面開穴,穴深以種苗根能伸直為宜,苗根過長的要剪掉下部,保留10 cm左右長的種根即可。將種苗垂直立于穴中,培土、壓實至微露心芽,每壟栽種2行,每667 m2栽植10 000株左右,深度以“深不埋心,淺不露根”為宜,栽后立即澆水。栽植時要提高栽植質量,采取栽后立即檢查及時糾正、栽后澆水、合理密植等方法避免因大量死苗而缺苗斷壟。
五、田間管理
(一)中耕除草
丹參前期生長較慢,應及時松土除草。除草可用人工除草、機械除草,但不能用化學方法除草。一般松土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5 cm時進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8月。用分根法栽種時,結合松土使苗易長出土面。
(二)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以氮肥為主;第2次可用腐熟糞肥,配合過磷酸鈣、硝酸鉀各15 kg;第3次于8月上旬,可以多施些肥,以促進根部生長。
(三)摘花
摘花是丹參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或者說是必要措施。摘花丹參和不摘花丹參產量有極顯著差異。摘花越早,增產效果越明顯。摘花要勤,丹參為無限開花植物,花期內每10 天摘花1次,連續進行幾次。除留種地外分批將花薹剪除,控制生殖生長,以利根部生長。
(四)排水
丹參種植密度高,夏季高溫多雨季節應及時作好清溝排水工作,防止積水爛根,導致減產。丹參種植田積水,是引起丹參根系發育不良和腐敗的重要原因。種植丹參前要做好田間排水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六、病蟲害防治
丹參根腐病為害根部,使地下根條發黑腐爛,地上莖葉枯萎死亡。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與禾本科植物輪作。棉鈴蟲以幼蟲為害蕾、花、果,引起花蕾脫落,影響種子質量。從現蕾期開始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維因600倍液防治。栽種要在11月15日前結束,在此時期內盡可能提前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