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姚建軍 劉立杰
一、秸稈綜合利用現狀與趨勢
新鄉市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種植種類多、面積大、產量高,而收獲后產生的農作物秸稈數量較多。為推進秸稈的科學使用,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新鄉市農牧局與新鄉市農機局、新鄉市環保局等多家單位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全市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方法進行了確定,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轉變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式,大力發展秸稈原料化、基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和肥料化等秸稈綜合利用,開展新技術試驗研究推廣,拓展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全面提升新鄉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穩定增加農民收入。2018—2020年,力爭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8%、89%和90%,形成秸稈綜合利用新格局。
二、秸稈綜合利用主要途徑
(一)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
近年來,新鄉市加大對小麥病蟲害防治、秸稈還田、秸稈禁燒、無公害種植等技術的宣傳推廣,效果顯著,同往年相比秸稈還田數量進一步增加。2018年,全市夏季秸稈還田數量達到32.716萬hm2,秋收期間,全市重點實施玉米秸稈細切和農田深耕技術,即改良收割機械,將玉米收獲秸稈進行細切,切碎長度縮短到2~3 cm,基本切碎,同時農田進行深耕,耕深20~30 cm,打破犁底層,將還田秸稈有效掩埋,促進農作物生長。據統計,2018年新鄉市完成玉米秸稈還田面積達21.54萬hm2。秸稈還田有效培肥了地力,據農業部門監測普查顯示:全市耕地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由2000年的13‰上升為17.6‰,全氮質量分數由8‰上升為11‰,有效磷質量分數由25 mg/kg增加至36 mg/kg。
(二)秸稈飼料化利用
全市以大型奶牛養殖場(小區)為主,大力開展秸稈青貯,每年青貯總量190萬t。目前,全市重點推廣全株玉米青貯技術,積極培育專業秸稈飼料加工、青貯公司等草秸加工企業,全市較大規模的秸稈及草粉等深加工企業5家、商品化專業青貯公司2家,年加工秸稈壓塊能力15萬t。2018年,全市共完成秸稈青貯3.43萬hm2。
(三)秸稈作為農村能源使用
農作物秸稈作為農村能源使用,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用來做薪柴,用于日常做飯取暖。受占地大、難存放、利用率低等因素影響,此類使用數量較少。二是利用沼氣設備,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發展秸稈沼氣。原料主要是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秸稈。近年來,全市秸稈沼氣發展迅速,陸續建成輝縣裴寨社區秸稈沼氣工程、新鄉縣古固寨鎮華豐社區沼氣工程、延津縣王樓鄉中苑社區沼氣工程和鳳泉區孟莊社區秸稈沼氣池,促進了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順利推廣。
(四)秸稈基料化利用
為了充分利用豐富的玉米芯資源,新鄉市推廣應用玉米芯代替棉籽殼生產平菇的栽培技術。自2010年以來,全市每年平菇生產消耗玉米芯25萬~30萬t,通過推廣平菇玉米芯栽培技術,平菇生產成本下降30%以上。為充分利用稻草,全市大力推廣雙孢菇栽培技術。目前,全市每年雙孢菇栽培消耗稻草1.6萬~2萬t,稻草變廢為寶,不但增加了稻田收入,也解決了長期以來廢棄稻草焚燒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五)其他用途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還包括了小麥秸稈造紙、水稻秸稈編織、玉米秸稈發電、秸稈打捆處理、秸稈碳化等工業利用,2018年新鄉市也加大了相應的宣傳,同時充分利用農業種植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聯系,促進秸稈銷售,增加農民收益。
三、發展建議
(一)制定實施意見,加強宣傳,積極引導
根據《河南省耕地質量管理辦法》第十三條“鼓勵和支持耕地使用者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深耕深松相結合等技術,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加強宣傳,積極引導,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力度。
(二)改進農業機械,試驗、示范、免耕、直播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北方地區已經普及,在河南省尚處于試驗、示范階段。當前的懸耕機耕深過淺,傳統的深耕機械需要起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要加快進度,針對生產要求,逐步加以改進。玉米包衣不易腐爛、不易利用,存在焚燒隱患,要提倡把玉米包葉留在田間直接還田,也可以考慮按村組集中堆漚處理,或作為沼氣池的填充材料。
(三)加大秸稈飼料化利用扶持力度,走真正循環農業之路
繼續加大青貯等專業技術培訓推廣與指導力度,對專業化青貯公司、秸稈飼料加工企業以規模草食畜養殖場提供扶持資金。積極發展全株青貯和深加工,把優勢發揮好,將新鄉市建成全省甚至全國知名秸稈深加工基地,增加農民收入,為草食畜奶牛、肉牛、肉羊發展提供更好的粗飼料保障。在實現糧畜健康發展的同時,走出一條秸稈及廢棄物科學生態循環農業之路。
(四)積極探索研究,學習外地秸稈沼氣先進經驗技術
實施資金和技術資源共享,協力推進秸稈沼氣發展;做好秸稈氣化、秸稈固化等新技術的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開拓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提高農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