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彬
小麥全蝕病又名根腐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該病在我國不少省份均有分布。小麥感病后分蘗減少,成穗率低,往往穗期成片枯死,千粒質量下降,一般發病區產量降低20%以上,嚴重者產量降低50%以上。
一、癥狀特征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癥狀是根部及莖基部受害所致。
(一)分蘗期
小麥分蘗期地上部無明顯癥狀,僅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變灰黑色。
(二)拔節期
小麥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蘗少,重病株矮化、稀疏,葉片自下向上變黃,似干旱、缺肥。拔出可見植株種子根、次生根大部分變黑。橫剖病根,根軸變黑,在莖基部表面和葉鞘內側生有較明顯的灰黑色菌絲層。
(三)抽穗灌漿期
小麥抽穗后癥狀最明顯,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出現早枯白穗,病根變黑。在潮濕麥田中,莖基部表面及基部葉鞘內側布滿條點狀黑斑,形成“黑膏藥”“黑腳”,病株容易拔出,水洗莖基及根系變黑色。
二、傳播途徑
小麥全蝕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該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引種混有病殘體種子是無病區發病的主要原因。割麥收獲區病根茬上的休眠菌絲體成為下茬農作物的主要侵染源。冬麥區種子萌發不久,夏病菌菌絲體就可侵害種根,并在變黑的種根內越冬。到春季小麥返青,菌絲體也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生長,向上擴展至分蘗節和莖基部,拔節期至抽穗期可侵染第1~2節,由于莖基受害腐解病株陸續死亡。在春小麥區,種子萌發后在病殘體上越冬菌絲侵染幼根,慢慢向上擴展侵染分蘗節和莖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病株多在灌漿期出現白穗,遇干熱風,病株加速死亡。
三、發病條件與發病規律
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小麥全蝕病影響較大。小麥全蝕病的發生與流行,與栽培技術、土質肥料、整地方式、小麥播期、品種等多種因素有關。全蝕病菌以菌絲體在田間小麥殘茬、夏玉米等夏季寄生的根部或混雜在場土、麥糠、種子間的病殘組織上越夏。小麥播種后,菌絲體從麥苗種子根侵入,連作病重、輪作病輕。小麥與夏玉米一年兩作、多年連種,病害發生重;一般土壤土質疏松,肥力低,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缺磷地塊,病情加重。土壤潮濕有利于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感病品種大面積種植是全蝕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深翻倒土發病輕,淺刨發病重;冬小麥早播發病重,晚播發病輕。
四、防治措施
根據小麥全蝕病的發病規律和各地防病經驗,要控制病害,必須做到保護無病區,封鎖零星病區,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壓低老病區病情。
(一)農業措施
1.減少菌源。新病區零星發病地塊,要機割小麥,留茬16 cm以上,單收單打。病區麥粒不作種,麥糠不漚糞,嚴防病菌擴散。病源地塊停種2年的小麥、玉米等寄主作物,改種非寄主作物。
2.定期輪作倒茬。大輪作:病源地塊每2~3年定期停種一季小麥,改種非寄主作物。小換茬:小麥收獲后,復種一季夏紅薯、夏花生、秋菜等非寄主作物后,再直播或移栽冬小麥。有水利條件時,實行稻麥水旱輪作,防病效果較明顯。
3.深耕倒土,精細整地。小麥全蝕病的寄居菌以菌絲遺留在土壤表層為主,因此病區麥田在下季麥播時應深耕30~50 cm,把混有病殘體的土壤翻入下部,對防治病害有效。深耕田應增施腐熟有機肥,以培肥地力。
(二)藥劑防治
1.土壤處理。播種期選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2~3 kg/667 m2加細土20~
30 kg摻勻,均勻施入播種溝進行土壤處理。
2.藥劑拌種。每667 m2用12.5%
全蝕凈20~30 mL,對水0.5 kg拌麥
種10 kg,悶種4~6 h,晾干后播種;
或每667 m2用20%三唑酮乳油50 mL,對水2~3 kg拌麥種50 kg,拌后悶種2~3 h,晾干后播種,防效良好。
3.藥劑灌根。小麥返青期,每667 m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5 kg,對水150 kg灌根,對防病
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小麥全蝕病以采取上述綜合措施效果最好。而其中最有效、最簡便的措施是施用12.5%全蝕凈藥劑拌種。由于全蝕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5年,因此全蝕凈拌種應至少連續3年才能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