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強
一、明確發展方向
由于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糧食的質量和數量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小麥作為一種主食,需求量更是不斷增加。我國對小麥的種植和發展前景重視很高,農業部門已經給我國的冬小麥種植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盡可能地提高冬小麥的生產效率。
為了更好地提高冬小麥的生產效率,我們可以從5個方面做起:一是培育出早熟且抗病蟲害的小麥品種;二是優化和改進小麥的灌溉技術,修繕水利設施;三是了解小麥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然后對小麥進行針對性施肥,使土壤便于小麥的生長;四是進行農業現代化,使用機械化種植逐漸代替效率低下且繁重的人工種植;五是不斷對冬小麥的品種和種植技術進行優化,盡可能地提高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的光合作用。通過這5個方面的改進可使冬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得到大幅增加。
二、高產優質規范化種植技術
冬小麥的種植包括種子選擇、旋耕技術、施肥技術、除草除蟲技術和種植管理技術等,這都需要種植人員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
(一)品種選擇
冬小麥的種植過程中種子的選擇是最關鍵的環節,良好的種子是冬小麥豐收的基礎。如果選擇的種子質量不好或者不適應當地的環境,即使后期投入再多的管理成本都難以提高小麥的產量。目前,在河南的一些區域還存在一些選種不合理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某些種植人員沒有經過試種,直接選用在別的地區產量高的品種,結果在本地適應不了氣候或土壤條件,導致了產量明顯減少。農業部門的人員針對出現的冬小麥選種問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進行科學的選種工作,對品種進行嚴格的篩選,培育出抗凍早熟、抗病蟲害的品種。還要及時的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品種選擇的重要性,讓他們選取農業部門已經證實的優良品種,盡量從源頭上提高冬小麥的產量。
(二)播種時間
冬小麥的播種時間對小麥的產量也有很大的影響,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可以發現,冬小麥提前播種可以提高產量,而延后播種可以使小麥有較好的質量。因此,冬小麥的播種時間要根據當地實際的氣候條件進行科學判斷,選擇合適的時機播種可以有效避免小麥受到冰凍的傷害,還能有效降低冬小麥的營養額外消耗,從而提高冬小麥的質量。除了這兩點優勢之外,選擇適當的播種時間還能夠給冬小麥的根系生長提供良好的外界環境,發達的根系可以大幅提高冬小麥對寒冷的抵抗能力,提高冬小麥吸收營養的能力,這都對冬小麥的豐收有重大的意義。
(三)播種技術
傳統的人工播種會出現冬小麥種子在土壤中深淺不一的現象,甚至會導致冬小麥缺苗的現象,而且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對農民來說具有很大的工作強度。而使用機械化生產,既節省了人力,又縮短了播種時間,從播種效果來看也有很大的優勢。機械化播種使種子在土壤中深度一致,節省了很多的種子,而且出苗率高且均勻,行與行之間間隔均勻利于通風和透光,大大提高了播種的質量,也使冬小麥具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對小麥的增產都有重要作用。
由于旋耕的耕地效果很好,所以使用機械化播種時大多使用的是旋耕鎮壓技術。但旋耕這種技術也具有一定的缺點,比如旋耕的耕層比較淺,還會出現土地表層土壤空虛的問題,在冬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會有漏水漏肥現象。因此,在旋耕的基礎上我們又增加了鎮壓耕地技術,使得旋耕出現的問題得到了良好解決。
(四)科學的日常管理
冬小麥的種植還需要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比如除草滅蟲和施肥等工作。其中土壤的肥沃程度對冬小麥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為了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除了施入小麥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外,還需要在施肥時添加有機肥料。目前,國家提倡的秸稈還田,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降低了肥料的投入量。此外,在冬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還會受到雜草與其競爭水分和肥料的問題,因此要及時處理掉田間的雜草,避免肥力和水分的流失。還要注意觀察冬小麥的生長狀況,及時進行蟲病害防治。
總之,在冬小麥的種植過程中使用高效優質的規范化種植技術,能夠給小麥的豐收提供很好的保障。隨著生物科技的進步,農業部門也要一直優化冬小麥的種植技術,讓科技和創新帶動冬小麥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