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on
在職場上,不時聽到有這樣的聲音:“干得真的不開心”“我覺得領導就是有問題”“再這樣下去,我真的要辭職了”……
有調查顯示,有70%左右的職場戰士不同程度地感到“精疲力竭”。表現為對工作缺乏興趣,總是不在狀態,身心俱疲。
固定的辦公時間,嚴格的著裝要求,文山會海,傳統的“遺留效應”,聽起來官腔十足的話,還有一些過時的做法……上班慢慢就變成一件令人麻木的事情,做的時間越久,越覺得就那么回事,從而開始有一種懷疑人生的感覺,或多或少都會在心底里暗示自己:這份工作其實并不是我喜歡的,我可能就是先做著,我在等待機會去找下一份喜歡的工作。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她原本順利通過相關考試,在某國有銀行謀得一清閑職位,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結果她決定跳槽到一家外資銀行,為此還損失了一大筆年終獎。
我問她是因為工作不開心嗎?她回答,“錢多、事少、離家近,有什么不開心的呢?但是原單位的環境太過安逸,不僅無法鍛煉工作能力,時間久了很有可能和身邊其他人一樣接受結婚生子的人生安排。這不是我想要的。”
盡管與她同部門的同事辭職了,所有工作都堆積到她一個人身上。她選擇了堅持下來,后來找準時機,憑借幾年來的工作經驗再次跳槽,收入翻番,而且由于能力的提高,感覺工作難度也減小很多,處理起來游刃有余。
由此可見,職場中我們的工作狀態其實是可以追根溯源的,我們說的職業倦怠,也是對自身的職業規劃不滿的表現。
大家總是這樣認為:老板的命令,我們不得不服從;同事的想法,我們沒辦法改變;工作的壓力,不會自己消失;打工的枯燥,我們無法排解。于是,我們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不喜歡老板,不喜歡公司,對現在的不滿意,于是對工作缺乏興趣,總是不在狀態。
那我們就換一份工作不就解決了嗎?到頭來終于發現,不是工作有問題,而是我們的認知出了問題。

其實,無論在什么樣的工作環境中,希望都是存在的。在職場上,是因為自身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和提高,你就會處于一成不變的工作狀態,時間久了,自然習慣了安逸而倦怠工作。
杜絕心不在焉的鑰匙不是辭職,而是要對自己有信心和目標,從而付出行動。
目標加動機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目標的設定必須在清楚地了解“自我”的狀況下做出決定,而如果我們的工作沒有目標、自己在工作中也就沒有更高欲望,人就會在工作中失去斗志。而我們工作中的乏味,心不在焉的狀態會對我們影響很多。
遇到瓶頸期,首先不是計劃辭職,而是努力拓展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要調整好、改善自己的工作狀態。有時候,好的工作機會來自于對現有工作做出小小的改變。
不要倦怠工作,要善于給自己設立不斷成長的目標,積極主動去超越,把握新的機會,補充自己的技能,不斷追求工作過程中的盡善盡美。
另外,試著側面多了解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向上升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走的職業之路,贏得一個側面移動的機會,可以擴展你的工作范圍,說不定會為你贏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優秀的職業發展經歷不過如此,它看似很遠其實離我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