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目
上個周末參加了一場聚會,自己就像一位冷漠的局外人,面對熱鬧無法感同身受,面對笑臉無法共情,那些喜怒哀樂全部都近在咫尺卻又感覺遠在天邊……仿佛此時自己是某個劇中人,內心的自己正在透過某個屏幕窺視著眼前的這一切,看起來有點心不在焉。
“XXX,你怎么不吃啊?”
“我在吃啊。”
“XXX,你怎么不說話啊?”
“我在聽啊,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哈哈。”
“XXX,你今晚是不是覺得有點尷尬?是不是不開心啦?”
“哈哈,沒有啦,我昨晚睡得晚,現在有點困了,我還是開心的。”
……
你被邀請去是一回事,而你去了并能夠融入其中,那就是另一回事。
我參加聚會,雖然很好玩,但是,會讓我感覺我在很遠的地方看著,就好像有一條隱形的線,要想真的參與到這一切中來,而我跨不過那條線。
雖身處人群,卻感覺孤獨百倍。有人拍拍你的肩膀,試圖和你搭訕,一來二去,見你游離在外,也沒了繼續深交的興致。
確實挺無奈的。舊朋友其實很多已經漸漸斷了聯系,你的苦悶歡愉都無法分享或者沒有分享的必要,然而聚會還要裝作很久不見還是很熟的樣子。新朋友還是初次見面,也是你來我往的客套兩句,聊的話題也很尷尬,無非就是現在干什么之類的,然后相互笑笑,接著就沒有了話題。
聚會應該是一場無比溫馨的儀式,美好自然,情誼流淌。原本是加深聯絡溝通感情,也算是保持社交關系的一種方式。保持人際關系也有助于之后的發展。
真正的朋友在私下小聚一下都十分激動,相互調侃兩句,分享最近的生活。甚至不用見面,一通電話聊聊自己近期的大事小情,彼此激勵,相互打氣。良好的社交能力在于觀察別人的需要,關心他人,使他人有安全感,認同感。
為什么會這樣呢?現場演變成了一種形式,甚至淪為一場展覽會或匯報演出。見面坐著一味的“尬聊”,聽著身邊的人相互談論著與自己不相干的事,臉上掛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大部分的人明白其中利害關系,都老練,游刃有余。
社交的意義變成了堆滿尷尬的劇場,我們各自帶著完美的面具,心照不宣地走個過場。只有冷冽的現實向著身心俱疲的我撲面而來:我們好像不太熟。
聚會進行到一半,已經是煙霧繚繞,觥籌交錯的場景。我抽身離去,和聚會組織者打了聲招呼,準備提前走。面對追問和關心,我一面禮貌回復,一面暗自決定,其實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社交來聯絡感情。疏遠的人不會因為聚會而改觀,我們已經到了可以選擇朋友圈的年紀,實在無需因自己的心不在焉而有所動搖,更不必要因為無謂的社交搞得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