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和
改變世界,未必如你所想總是一些絕世偉人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事實上,正是那些普通的職員、家庭主婦、你身邊看似和你沒有兩樣的人……他們堅信世界一定能變得更好,并默默地付諸行動,最終導致了世界的不同。
他們當中,很大部分是女性。
在這里,我們紀念13位不可思議的女性,她們克服了艱苦,打破了紀錄,開拓了道路,擊碎了玻璃天花板甚至更堅硬的東西。她們所做的一切,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樣貌,為世界增添了自由、安全、美麗和繁榮。
讓我們記住她們的名字。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84歲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獲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今年1月,英國BBC新聞網發起“20世紀最具標志性人物”評選活動,屠呦呦與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這三位科學界神級人物并列入選成為候選人。BBC對此給出三大理由:“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她的成就跨越東西”。BBC還專門制作了回顧屠呦呦傳奇人生的短片,片中說:“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么毫無疑問,屠呦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屠呦呦被譽為“華人之光”,實至名歸。

1994年,當世界上還只有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兩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在這一領域還是一片空白的時候,剛剛大學畢業的王淑芳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工作。她28歲擔任北斗設計師,32歲擔任主任設計師,一路見證了北斗的問世,也見證了北斗的成長。
2007年,她轉業到交通運輸行業,推動北斗產業化發展和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牽頭實施軍民融合項目北斗民用示范工程,帶動600多萬臺北斗終端和1000多家北斗企業進入交通領域,使近年來道路運輸重特大事故逐年下降,讓北斗逐漸惠及民生。
在大眾心中,王淑芳就是北斗的“代言人”。

1962年,美國生物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因為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物遺傳的“生命之謎”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這個獎項湮滅了女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貢獻——如果沒有富蘭克林利用她在X射線晶體學中的技能捕捉到清晰而簡潔的DNA圖像,上述重大發現可能不會發生。
諾貝爾獎同時還授予了另一位科學家莫里斯?威爾金斯。由于諾貝爾獎不授予去世的人,而富蘭克林在那時已患癌去世,所以她沒能分享到這一榮譽。

這位擁有瓦薩學院的學士學位和耶魯大學的數學博士學位的計算機專家被稱為“計算機程序之母”,可能是計算機和IT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女性。
二戰期間,在海軍服役的霍珀參與了早期計算機哈佛馬克1號的工作,馬克1號是第一部被實作出來的全自動電腦,被認為是“現代電腦時代的開端”以及“真正的電腦時代的曙光”。
霍珀還參與了馬克1號后來的迭代產品馬克2號和馬克3號的研發工作,并帶領團隊創造了世界上第一種面向商業的通用編程語言COBOL,這種語言至今仍在使用。你每一次使用電腦,都應該感謝她。

人們至今贊頌托馬斯·愛迪生的發明對人類的貢獻,但要是20世紀的發明家們也能像愛迪生時代一樣受追捧的話,比尤拉·亨利一定會是位搖滾巨星。
比尤拉·亨利綽號“愛迪生夫人”,一生都在發明新東西。和愛迪生一樣,她不一定有自己制作它們所需的技術或工具,但她的頭腦的的確確導致了49項獨立專利和100多項發明的誕生。
她發明了開罐器、卷發器和真空冰激凌冰柜,還對打字機和縫紉機等日常機器做了巨大的改進。她甚至發明了可存放肥皂的特殊海綿,還有能更換布料和花色的雨傘。

在可可·香奈兒改變女性的著裝方式之前,阿米莉亞·布盧默也掀起過女性時尚的巨變。
布盧默創辦了報紙《莉莉》,撰寫和刊發大量文章,倡導女性著裝新觀念。她認為女人應該拋棄襯裙和緊身衣,穿飄逸的上衣以及有襯褲的短裙,這種叫“燈籠褲”的亦裙亦褲的服裝能將女性從笨重的長裙中解放出來,實現輕松的運動。“燈籠褲”并不是布盧默發明的,但由于這種服裝在她的推廣下盛行一時,于是人們用了她的姓氏來做它的名字,英文叫“bloomers”,即“布魯默服裝”。

19世紀中葉,安娜·比塞爾和丈夫麥爾維爾·比塞爾在美國密歇根州經營一間陶器店,每天因為清除附著在地毯上的污漬和木屑而頗費腦筋。麥爾維爾是一名機械愛好者,為此絞盡腦汁在1876年發明了地毯清掃機并獲得專利,隨后成立了現在大名鼎鼎的以生產吸塵器等家居清潔用品聞名的必勝公司。
1889年,在丈夫去世后,安娜·比塞爾成為必勝公司CEO,她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CEO。安娜把必勝產品的市場營銷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周游全美推銷吸塵器,與大型零售商們做生意,推廣必勝品牌,最終把必勝做成了一個世界知名的品牌。她也是第一批向員工提供養老金計劃和員工補償的公司老板之一。

不少人聽說過凱瑟琳·史威哲,她是波士頓馬拉松賽第一位正式參賽的女選手,在奮力奔跑的同時,還得使勁推開一個朝她發難的男人。然而,真正的第一個跑進波馬的女選手,實際上是羅伯塔·“博比”·吉布。
1966年,因為聲稱女性在“生理上不具備長跑能力”,波士頓體育協會拒絕向吉布發放比賽號碼布,吉布打定主意對著干。她混進了比賽,一路上和男性參賽者們比勇氣比耐力,最終以3小時21分鐘的成績跑過終點線,打敗了一半對手。
2016年,吉布慶祝了自己的傳奇波馬50周年。

芭蕾舞起源于16世紀的法國。與當時的大多數藝術形式一樣,芭蕾舞僅供富人欣賞。幾個世紀后,米斯蒂·科普蘭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人之一,她證明了芭蕾不是白人或富人的禁臠,改變了全世界對芭蕾舞演員的想象。
科普蘭遲至13歲才接受舞蹈訓練,而芭蕾舞文化中存在著各種顯規則和潛規則,盡管這些規則與她的種族、體型和背景背道而馳,科普蘭仍舊成了美國芭蕾舞劇院首位非裔美國芭蕾舞主演,這也是該公司歷史上的首例。

坎蒂·萊特納是一名普通的美國母親。當她13歲的女兒被一名醉駕屢犯者撞死后,1980年3月7日,這位心碎的母親在家中創立了“反醉駕母親協會”。
在該協會成立之前,醉酒駕駛幾乎不會產生法律后果;反醉駕母親協會改變了世人對醉駕的態度,并成功地在全美范圍內爭取到對醉駕實施更嚴格的法律管制。

從美國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退休將近20年后,莉莉·列得貝塔于1998年起訴了老東家,起訴原因是多年以來,她和男同事同工而不同酬。
這樁訴訟,在美國司法階梯上不斷上行,最終到達聯邦最高法院。高院未做出于她有利的裁定,但大法官魯思·巴德·金斯伯格寫下了一篇激動人心的異議。2009年,國會通過了《列得貝塔同工同酬法案》(又稱《報酬法》),以更好地保護職業婦女的利益。

盧瓦·吉布斯是居住在尼亞加拉大瀑布(美國紐約州)的一位家庭主婦。
1970年代,吉布斯的兩個孩子都得了怪病,病癥很是罕見。實際上,在她居住的社區,幾乎所有鄰居都逃不過這種古怪的病癥。吉布斯后來了解到,他們的住處跟2萬噸有毒化學品近在咫尺,而且沒有任何組織來解決這個難題。于是,吉布斯成立了“公民危險廢物信息交換所”,現稱為健康、環境和司法中心。多虧了她的努力,800多個家庭被疏散到安全地方,對于社區的清理工作也得以進行。如果不是吉布斯,就不會有美國環境規劃署設立的超級基金,用于清理全美國各地的有毒場所。

在現代醫院里,每一名新生兒出生后的60秒內,醫生都要對其進行一次“阿普加評分(Apgar Score)”,用來評估新生兒從子宮到世界的過程中是否健康。
“Apgar”這個詞,是膚色(appearance)、心率(pulse)、對刺激的反應(grimace)、肌張力(activity)和呼吸(respiration)五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同時也是“阿普加評分”的設計者弗吉尼亞·阿普加的姓氏。
作為一名麻醉科醫生,弗吉尼亞·阿普加博士在工作中發現,在分娩過程中,醫護人員過多地關注產婦而忽視了關注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有鑒于此,她設計出了《新生兒阿普加評分》,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關于新生兒健康的標準化測試系統。得益于這個系統的廣泛應用,世界各地的嬰兒死亡率大大減少。
阿普加還致力于預防和治療新生兒出生缺陷的工作,大力倡導風疹疫苗的普遍接種。她終身未婚,但一代代的父母們都感念這位偉大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