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劉心銳 黃子洛

摘要:[目的/意義]科技智庫是我國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以來國內科技智庫實踐與研究進入活躍期,并產生了大量論文成果。對于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與綜述,有助于把握我國科技智庫發展現狀與趨勢,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方法/過程]對2015年以來國內關于科技智庫的論文等研究成果進行主題分析。[結果/結論]分析了國內科技智庫論文的學科分布情況,劃分了智庫內涵與功能、現狀與問題、影響力與傳播力、產品與服務、地區案例、理論與方法等研究主題,并對已取得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局限與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科技智庫? 主題分析? 智庫功能? 智庫影響力? 智庫服務
分類號:C931.5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3.03
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我國的科技智庫作為新型智庫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布局和政策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1],不僅可以為決策部門提供情報產品和科技決策支持,也為全社會貢獻智慧成果[2]。科技智庫具有一般智庫的特點,同時具有更強的科技屬性,這表現為研究內容的知識技術密集性、研究分析的跨學科性和交叉性,智庫人員以科研人員為主,更多地運用專業知識和科學工具等[3]。在當前全球性的開放科學環境下,知識、技術、人才在全社會的流動速度、范圍和規模達到空前的水平,科技戰略與政策的決策復雜性日益增強,因此更需要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制度體系中的科技智庫功能[4-5]。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專門強調了科研院所要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作為對《意見》的深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等機構陸續發布了科技智庫建設方案與意見,其中均強調了科技智庫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和重大決策中的支撐作用。此類國家級科技智庫的使命包含了對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分析,為國家和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咨詢、科學評估和預測預判,進而支撐國家的科技戰略規劃與科技政策的制定,促進我國科學創新,推動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等。而國內各個地區近年來也紛紛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加快了科技智庫體系建設。在相關政策推動下,國家級和地方級科技智庫均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服務國家及地方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價值逐步顯現。
但是也需要看到,新型智庫理念與形態屬于新生事物,與美國等智庫歷史傳統悠久、智庫運營經驗豐富、智庫成果沉淀豐厚的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智庫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既包括智庫的一般性問題,如智庫的定位和功能,其與政策制定部門及科研學術機構的關系,智庫組織與運營,智庫影響力及其評價,智庫的人力、資金、信息保障等問題,也包括我國科技智庫發展所面臨的特殊性、本土化問題,典型的如科研體制改革背景中的科技智庫建設、科技信息交流與傳播環境中的科技智庫功能、傳統科技信息(科技情報)部門對智庫的支撐作用及其面向科技智庫的轉型等問題。理解與化解這些發展中的問題,既需要有實踐層面的探索,同時也需要有理論層面的描述、解釋、預測與指引。2015年以來我國科技智庫研究與實踐熱潮相同步,呈現出活躍態勢,其中的重要指標就是研究論文數量大幅度增長。相關研究論文已經成為觀察和解讀我國科技智庫在新時代發展脈絡的重要樣本,但是目前僅有個別研究對其進行了計量性的描述[6],缺少從內容主題層面的系統綜述。因此,本研究將對2015年以來國內科技智庫研究論文等文獻進行綜述,從中進行理論提煉與梳理,從而為我國科技智庫發展實踐提供參考。
2?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分析
根據上述研究目標,本研究以“科技智庫”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主要檢索信息源,以“科技智庫”為檢索詞,共獲得2015年以來的學術期刊論文177篇。除了期刊論文之外,考慮到我國科技智庫研究的特點,本研究也兼顧了2015年以來涉及科技智庫的學位論文、報紙新聞報道以及專著等,試圖更加全方位、立體化地了解我國科技智庫研究狀況。
在研究論文方面,由圖1可以看出,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科技智庫研究論文數量逐步提升,這與實踐領域的科技智庫建設熱潮相匹配。為了把握科技智庫研究的領域分布,進一步對科技智庫論文所在期刊學科進行統計分析,如圖2所示。有近一半(43%)的科技智庫研究來自于科技管理領域期刊,反映了科技智庫受到了科研管理與科技政策領域的關注;而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是研究科技智庫的第二大重要領域,這也反映了智庫領域與圖書情報領域之間的天然聯系。圖書情報學科具有對大量信息進行采集、分析、處理并形成高質量信息產品的傳統優勢積累,而掌握準確的情報是決策的前提。對于圖書情報機構及相關學科來說,向智庫領域延伸和拓展是更好實現轉型和發揮效能的歷史機遇。并且在事實上很多圖書情報機構早已承擔起智庫服務的功能。無論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會研究服務”(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還是胡佛研究所的前身“胡佛戰爭圖書館”,都體現出圖書館文獻資源及服務在智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國內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系統乃至各地方科技情報所從事的科技信息搜集整理、科技成果要報、科技態勢分析與動態監測、科技政策與戰略的參與制定與評價等工作都體現出智庫價值;而對于智庫來說,情報資料收集的規模和能力決定了其核心競爭力[7],戰略情報研究工作是智庫的基礎性工作[8]。
除了科技管理領域和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領域,其他關注科技智庫的學科領域還包括編輯出版與新聞傳播、經濟與管理、信息技術等,由于智庫作為專門的研究領域在最近幾年才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與專科性,因此來源占比也較少。圖2所反映的研究來源學科分布在一定程度也可以解釋科技智庫的理論結構要素。筆者曾經在先前研究中分析了智庫工作的主要環節[9-10](如圖3所示)。如果把智庫視為一種知識轉換中介裝置,一個終端連接著知識,另一個終端連接著政策(及其影響力)。智庫的本質在于對已有數據、信息進行加工,根據需求產出公共知識和政策[11]。由此可以將上述幾個不同的研究領域整合到一個統一框架中。
如圖3所示,①框A主要覆蓋了科技智庫的知識輸入環節,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對于科技智庫的關注主要位于這一范疇內,主要涉及情報分析服務手段、文獻信息保障措施、科技情報與科技智庫融合、提升智庫的情報資料工作水平、圖書情報機構面向智庫功能的轉型等議題;②框B主要覆蓋了科技智庫成果輸出中面向決策層和核心層(科技智庫的輸出核心層對象主要指科學共同體)的部分,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領域對于科技智庫的研究主要位于這一范疇,主要涉及科技智庫影響力、科技智庫評價與評估、科技智庫的運營與服務機制等;③框C主要來自信息技術研究領域,主要覆蓋了“輸入到智庫”和“從智庫輸出”兩個部分,此外還包括了科技智庫自身內部的信息處理與轉化環節。在“輸入”環節相關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關注到了信息采集技術、信息組織技術等,尤其是關注于大數據資源、開放獲取資源等新興信息資源形態。而在“輸出”環節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關注信息傳播技術、信息呈現技術、信息表示技術等;④框D主要覆蓋了科技智庫成果輸出中面向公眾傳播推廣的部分,來自編輯出版和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主要位于這一范疇。同圖情學科一樣,這部分的研究也體現出編輯出版和新聞傳播學科較強的專業特色,注重從傳播受眾、傳播渠道、傳播載體、傳播內容的角度研究科技智庫;⑤從圖3可以發現框B領域和框D領域有部分重合,而重合交叉部分即科技智庫面向核心層科學共同體的傳播,這部分的研究主要關注科技智庫利用傳統科技期刊渠道以及新興的網絡信息平臺提升影響力與傳播力。
在國內科技智庫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方面,以來自科研機構及高校的作者居多,來自出版社、政府部門及企業部門的作者也貢獻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針對所收集到的國內科技智庫研究論文的作者所在機構類型進行了統計,發現55%的研究論文作者來自各類科研組織、科研機構或科研管理單位,這些機構是科技智庫的重要孵化器;39%的研究論文作者來自大學,6%來自于其他機構。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論文中,來自于中國科學院系統相關單位的論文數量占比23%,反映了其在科技智庫研究與實踐領域的雄厚實力。
在關于科技智庫的學位論文方面,劉豐瑞[12]進行了科技智庫建設的哲學思考,旨在解決科技智庫建設的價值取向問題。杜成龍[13]以煙臺市科協為例,對我國地級市科技智庫建設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合我國地級市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圍繞優化外部環境和加強自身建設兩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這兩篇典型的學位論文恰好反映了國內科技智庫研究中的兩種研究取向(關注“應然”與關注“實然”,將在下文中加以詳述)。
在圖書專著方面,國內今年來出現的大多數智庫研究專著(包括譯著)主要關注了國家宏觀決策和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的智庫,對于科技智庫關注較少。廖曉東、袁永所著的《科技決策智庫理論與國際經驗研究》[14]分析了科技決策智庫理論,選擇海外典型科技決策智庫作為案例分析,并對廣東省科技決策智庫建設情況進行了分析。
3? 國內科技智庫研究熱點主題述評
針對所收集到的國內科技智庫研究,本研究按其內容劃分為數個熱點主題。而這些研究主題又可以劃分為關于科技智庫的理念構建性研究和實踐經驗性研究兩大類型。科技智庫的理念構建性研究反映了科技智庫建設的“應然”狀態。研究者主要基于一般意義上的智庫概念與理論向科技智庫領域不斷具化和延展,同時對標和遷移海外智庫的先進理念,具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作用。當然,這一類研究需要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各地方實際情況,讓有關的科技智庫建設理念植根于現實土壤。同時,當前這類研究多數還處在概念思辨或政策解讀階段,相對來說,缺乏成熟理論的引入。在這類研究中,智庫建設與運營中的關鍵變量、影響因素及其關系尚待挖掘。因此這類研究尚且處于只能稱為“理念”構建而非“理論”構建階段。科技智庫的實踐經驗性研究反映了科技智庫建設的“實然”狀態,主要來自“自下而上”的經驗總結與歸納,研究者也主要來自科協等實踐單位,研究內容集中在具體案例開展情況與成效的報道分析。當前這類論文盡管數目較多,但是有一些論文僅僅停留在工作描述表面,缺乏對規律、模式和機理的深入探討,與“描述性研究”還有一定距離,而在這類研究中產生“解釋性研究”和“預測性研究”則需要更多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積累。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3.1? 關于科技智庫的理念構建性研究
3.1.1? 科技智庫內涵及其功能的研究? 有效界定和理解科技智庫的內涵是建設科技智庫的基礎。科技智庫區別于其他智庫的內涵主要是通過特定功能來體現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持續多年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從功能角度對科技智庫進行了界定,認為科技智庫尋求理解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并且尋求工具和方法去克服這些挑戰,努力為與公眾有關的領域(如環境、太空探索、能源、自然資源、教育、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等)的發展提供相關政策支撐[6]。當前國內研究中對于科技智庫的典型定義包括:科技智庫是以自然科學和交叉學科為支撐,以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定性、定量分析工具為手段,以科技戰略政策研究咨詢為主要功能,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研究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的一種智庫類型[15];科技智庫是以科技戰略政策研究和科技支撐服務公共政策制定為主要職能的專業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16];科技智庫是能為國家科技決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建議的戰略研究機構[17];科技智庫是解決科技自身發展決策問題或以科技為基礎的經濟社會決策問題的社會組織[4]。
考慮到我國具體國情和科研工作體制,我國科技智庫的發展定位與國家歷史發展階段及整體發展戰略緊密相連。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指出了科技智庫在決策咨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萬勁波等將科技智庫的功能定位概括為服務科技及相關決策,回應政府、科學共同體及社會公眾的需求,強化資政建言、啟民教育、科學研究和公共外交[4]。張月鴻等通過多層次圖景分析,提出科技智庫在深化傳統功能的同時,應著重加強科技公民培養、協調解決沖突、完善科學與社會對話機制等相關功能[18]。而王世偉則用“思想庫”(咨詢國是、參謀智囊)、“指南針”(立足全局、把握戰略)、“研究者”(學理探索、問題研究)、“科普師”(全民教育、提升素養)、“千里眼”(登高望遠、傳遞信息)、“顯微鏡”(見微知著、預見未來)、“預警機”(預警預報、整合協同)、“探照燈”(觀測掃描、聚焦發現)、“傳感器”(監測跟蹤、互聯感知)等來描述科技智庫的10個功能[19]。可見科技智庫的功能根據其服務對象層次類型的不同,表現出多樣化的內涵。但是在現實發展中,一個科技智庫很可能無法同時具備上述所有功能,因此需要采取目標的取舍策略。無論是智庫目標的界定、活動的設計還是功能的形成,不同科技智庫需要根據其自身所處環境、所隸屬機構、所面向用戶選擇最優的功能配置,從而對特定用戶社群產生最大化的影響。
3.1.2? 科技智庫影響力與傳播力研究? 智庫影響力與傳播力是衡量智庫效能的重要指標。其中影響力是決定智庫生存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影響力是智庫追求的關鍵目標之一[20],影響力發揮作用的途徑主要是指科技智庫憑借其科學技術專業優勢、資金獨立性、輿論地位和全方位傳播機制,以直接或間接手段,非強制性地使政策議程改變或使政策決策者、科學共同體和社會公眾觀點發生改變,從而達到科技智庫希望得到的科技政策決策目標,或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引領社會公眾輿論[3]。科技智庫影響力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了思想產品、受眾對象、影響渠道、介入時機和產品市場等[21]。在界定了智庫影響力的內涵之后,很多研究歸納了提升科技智庫影響力的路徑,如田貴超從國際化的角度提出強化國際合作機制和國家化人才隊伍培養、提升成果傳播效果、建立智庫合作聯盟與平臺、暢通智庫傳播渠道的路徑[22];萬勁波等從結構化視角出發,從“提升構成因素”與“夯實組成單元”兩個視角探討了科技智庫影響力的提升路徑[23]。
科技智庫的傳播力是與影響力緊密聯系的概念,傳播力可以作為影響力的主要構成因素或實現方式。有關研究注重從“傳播體系”和“傳播能力”兩個主要方面探討我國科技智庫的“體—能”構建。從傳播體系角度,呂旭寧針對我國科技智庫傳播意識不強、傳播渠道缺乏、傳播影響力不夠等問題,提出了由傳播對象、傳播目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構成的科技智庫成果傳播體系,并依據對象劃分為面向國際傳播、面向政府傳播、面向公眾傳播3個層面[24];從傳播能力角度,陳逗逗等從傳播專業人才、組織機構和傳播媒介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提高傳播能力的措施,其中強調開啟大數據時代的傳播云,對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智庫傳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25],王婉婉也指出需要通過多種媒介形態共同塑造有公信力的智庫傳播平臺[26]。
3.1.3? 科技智庫理論方法研究? 科技智庫建設需要理論根基和學術自覺[4],作為智庫,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在于研究過程和研究手段的科學性。但是長期以來在科技智庫所服務的科技決策咨詢領域,無論是研究過程還是決策過程都缺乏實證性研究支撐,工作中表現出較多的思辨性、經驗性傾向,因此,亟需儲備針對科技智庫的理論與方法。
具體來說,科技智庫理論方法主要作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于科技智庫的研究”,其二是“基于科技智庫的研究”。就第一個方面而言,近年來國內涌現的對于科技智庫的研究文獻大部分仍以經驗介紹、案例報道等形式為主,這些文獻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內科技智庫實踐現狀,但是學理價值有所不足,特別是表現在缺乏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總結,一些對策建議空泛、雷同,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導致研究目光停留在過去已經取得的成就或是現狀問題,缺乏對于科技智庫發展進程背后機理的解釋以及對于未來的預測。此外,由于“對于科技智庫的研究”方法儲備不足,導致很多研究在介紹國外科技智庫個案時成為單純的“資料編譯”,而在介紹國內個案時成為單純的“工作總結”,由于缺乏前期理論框架的構建,并不能稱其嚴格意義上的案例研究。
近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有意識的引入成熟理論方法來描述、解釋和預測科技智庫發展,同時國內學者也開始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智庫理論體系。當前智庫整體研究中較為成熟的理論工具如“政策市場”,已經出現在一些國內研究論述中[4]。王浩引入了信息生態學視角,構建并論述了科技智庫信息鏈、生態圈及生態系統,并依循科技智庫信息生態系統規律,提出了完善科技智庫發展的建議。商麗媛結合大數據理論,提出了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智庫信息服務的5種模式[27]。
而在“基于科技智庫的研究”中,理論方法更為重要。牟笛等對科技智庫研究的理論依據及方法進行了系統論述,認為科技智庫的研究理論經由科技規劃、科技評估、科技路線圖的實踐,逐漸向DIIS研究體系發展,并將科技智庫研究的具體方法分為數據收集方法、信息整合方法、綜合研判方法、方案構建方法等4 類[28]。
3.2? 關于科技智庫的實踐經驗性研究
3.2.1? 科技智庫現狀問題及成因研究? 當前,我國科技智庫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尤其是在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引領之下,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為主體的代表性科技智庫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與發展潛力,科技智庫在科技體制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顯,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29]。但是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的大多數科技智庫仍處在起步階段,面臨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萬勁波等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闡述了科技智庫的發展問題:在供給側表現為科技智庫主體缺乏長期戰略、相對獨立性、專業化水平及服務渠道等,在需求側表現為引導機制薄弱,缺乏科技決策咨詢機制和規范制度安排等[29];王雪等將我國科技智庫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歸納為科技智庫與決策機構的溝通渠道不夠通暢、科技智庫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決策咨詢偏學術化、戰略科學家和多學科背景人才缺乏、科技智庫理論方法不成熟、科技智庫評估機制尚未建立等[17];宋元武將我國科技智庫建設問題歸納為外部環境(如法律法規、財稅支持)有待優化,科技智庫管理和研究人才有待加強,科技智庫研究成果轉化率較低,與社會研究機構合作較少等幾個方面[30];朱洪波等將科技智庫問題根源概括為團隊、能力、體制機制、獨立性等要素[20]。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科技智庫發展表現出不同的問題表征,但是按照圖3中提供的框架,我們可以將有關問題歸納為以下4大類要素的不足與缺陷。①輸入性要素:輸入性要素的缺陷主要包括了科技智庫的信息保障能力不足、缺乏智庫專家和專業人才、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專門性的智庫研究工具等。②輸出性要素:輸出性要素的缺陷主要包括科技智庫的成果傳遞、傳播、推廣渠道不健全,成果轉化率、利用率低,科技智庫缺乏影響力或欠缺對影響力的有效評價。③配置性要素:配置性要素的缺陷主要是指從輸入性要素到輸出性要素的轉化環節,缺乏有效的加工轉化機制、缺乏明晰的功能定位和配套的內部運營機制。④支撐性要素:支撐性要素的缺陷主要是缺乏對以上諸多要素的機制性保障與輔助支持,最典型的表現為專門面向或涉及科技智庫的政策法規支持、財稅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等。
3.2.2? 科技智庫產品與智庫服務研究? 科技智庫的產品是承載智庫成果的載體,科技智庫服務是傳遞科技智庫產品的渠道,科技智庫產品與服務是投送智庫影響力的基礎。特別是在大數據、新媒體、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科技智庫產品與服務面臨多元化需求、多樣化渠道,需要進行模式的整合與創新。
在服務傳遞渠道方面,溫優華等專門論述了科技期刊與科技智庫的互動發展[31],牛玲論述了圖書出版對科技智庫建設的助力作用[32],也有研究論述了科技智庫通過互聯網發揮效能的案例[33]。在服務模式與服務機制方面,戎軍濤等討論了數據與智慧雙輪驅動下的新型科技智庫知識服務機制,建立了基于“數據—情報—智慧”的服務體系[34];張薇等從數據信息資源獲取環節出發,延伸出了非定向服務模式、定向性服務模式及在線雙向服務模式[35]。與此相類似,可以注意到科技智庫對于服務方式的設計、采納和創新與其所處的信息環境密切相關,如商麗媛等研究了大數據環境下的科技智庫信息服務模式,包含了專業化、集成化、智能化、協同化和個性化等5大屬性[36],李純、張冬榮等分析了科技智庫的數據信息服務模式[37],王健美等在分析科技智庫服務模式時也是從信息資源需求及特性(包括醒目數據、商業數據、專業數據、特色資源數據等)入手[38]。
此外,隨著科技智庫產品與服務渠道的豐富與發展,對于科技智庫產品服務的質量管理也進入研究視野。呂旭寧等在總結我國科技智庫產品質量管理實踐和比較國外科技智庫提高產品質量的經驗與做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技智庫產品質量全過程管理(包括選題立項、研究實施、結題評審和成果轉化等環節)的路徑[39]。
3.2.3? 科技智庫地區案例研究? 在國內智庫研究中,對于海外先進國家案例的跟蹤與學習借鑒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多以案例研究為主。在個案研究方面,例如蘭德公司等機構就經常成為國內智庫研究的對象,王宏廣等將蘭德公司的特色歸納為貼近熱點、“旋轉門”式的人才組織機制、注重數據和模型的方法體系、精準預測、質量控制、開放透明等[40]。芮雯奕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智庫的建設特點進行了分析[15]。在多案例研究方面,面對海外豐富多彩的科技智庫業態,季婉婧、欒瑞英等都嘗試對國外科技智庫進行分類,在每個類別下分別對代表案例進行分析。海外科技智庫可以劃分為附屬于政府型、政府半官方型、附屬大學型、半獨立型、獨立自治型等[41-42]。從總體上看,國際科技智庫發展整體呈現組織結構靈活化、人員結構合理化、研究成果獨立化的趨勢,但各國科技智庫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國內各地都在積極開展地方智庫建設,地方科技智庫的發展受到所在地區產業發展狀況、智力資源構成等區位因素的深刻影響,因此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也各具特色,但是都需要遵循智庫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已有研究報道中,廣東、江蘇、陜西等省份帶有科技智庫屬性的相關組織機構在人才交流培養、科研經費申請、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廣東省科學院明確了科技智庫的發展定位,構建智庫服務流程,重點打造面向政府決策和產業發展服務的新平臺,在為廣東省政府重大規劃決策服務、為科研機構及企業提供最新的科技前沿及產業應用情報、為廣東重點研究領域發展和研究機構布局提供建設方案、推動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43];江蘇省科協有效整合省內高校、學協會、高校科協、省市級智庫分庫或智庫基地,形成大聯合、大協作、深度融合的科技智庫體系,創新學術交流機制和成果創新平臺,建立健全成果轉化運用機制,從科技創新戰略評估、科學民主決策研究、技術推廣績效研究等多個方面服務于科技創新[44]。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進行了面向科技智庫的戰略轉型,一方面立足于發揚傳統科技情報服務機構的“耳目、尖兵、參謀”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科技決策咨詢機制,完善科技智庫生存和發展條件,通過“戰略”“規劃”“政策”“服務”等4大抓手促進機構的“智庫化”轉型[45-46]。
4? 結語
本研究作為一項先導性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論文為表征,試圖從一個切面觀察和把握近年來我國科技智庫實踐與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并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從橫向時間軸維度觀察,我國科技智庫研究論文數量逐年遞增,研究質量也正在提升,有關研究正逐步從現象層面深入到機理層面;從縱向跨領域維度比較,相比其他類型智庫,我國科技智庫無論是從實踐基礎、資源稟賦、實踐進展、規范程度還是從研究水平上看都更為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科技智庫與科學共同體的緊密聯系。
從已有研究現狀來看,國內科技智庫研究正從關注“是什么”(科技智庫內涵特征)向關注“為什么”(科技智庫發展規律)及“怎么辦”(科技智庫運營機制)過渡。在前期關注“是什么”的階段,有關研究要旨在于把握科技智庫的內涵與特征,一般是以“智庫”概念的界定作為基礎,再進一步聚焦于科技領域智庫所處的特定環境、特定產品與服務、特定受眾等。這一階段的研究還關注到了我國科技智庫建設初期的實踐現狀及問題,從團隊、能力、體制機制等因素解釋問題成因。同科技智庫實踐現狀一樣,相關研究也表現出成熟程度的差異,前期很多研究仍然缺乏統一規范的研究范式,也缺乏理論基礎或理論框架的支撐,以經驗介紹或思辨探討為主。但是隨著國內智庫研究進程的整體推進,有關研究對于科技智庫“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認識程度正在加深,這是形成理論體系的前提,也有助于形成實踐工作中的共識,亦是未來更好地開展科技智庫實證研究的基礎。
從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我國科技智庫研究中,“對應然狀態的關注”和“對實然狀態的關注”之間還存在著“鴻溝”,這種鴻溝也可以解釋我國當前科技智庫研究與實踐中的問題。而且這種鴻溝也不是簡單的“理論超前、實踐滯后”所能概括的,應然狀態來自于研究者對海外已有科技智庫經驗的提煉,也包含著科技智庫背后科學共同體、政府等部門的價值追求,實然狀態源自于我國特有的科技體制傳統、現狀與改革路徑。未來的研究重點之一應在于建立和強化二者之間的聯系,促進兩種研究取向及其背后研究群體之間的對話和共同協作。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在整體把握科技智庫發展態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科技智庫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在參考海外先進智庫、其他類型智庫發展經驗、國內科技智庫優秀實踐的基礎上,結合科技智庫特征,探索和優化科技智庫的運營機制,具體包括治理機制、管理模式、戰略規劃、財務配置、人員與團隊、組織架構安排、決策支持服務模式(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績效評價、未來發展方向等。
參考文獻:
[1] 白春禮. 發揮科研機構優勢, 建設高端科技智庫[N]. 光明日報, 2015-01-29(2).
[2] 馮長根. 中國科技智庫建設的幾點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6(4): 1-7.
[3] 王桂俠, 萬勁波, 趙蘭香. 科技智庫與影響對象的界面關系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 2014(12): 50-55.
[4] 萬勁波, 李培楠. 科技智庫功能定位與能力建設研究[J]. 情報工程, 2018, 4(4): 15-24.
[5] 劉偉平. 服務國家宏觀決策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6, 31(8): 851-856.
[6] 李勵, 李健. 大數據下的“科技智庫”現狀與發展: 基于國內科技論文統計分析[J]. 統計科學與實踐, 2017(1): 19-22.
[7] 楊云. 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智庫戰略情報研究[J].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8(4): 35-39.
[8] 劉清. 發揮科技戰略情報在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6, 31(8): 929-935.
[9] 王錚, 劉紅煦. 開放知識環境下智庫信息資源配置理論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8, 3(1): 22-29.
[10] 王錚. 知識視角下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的智庫功能探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7, 2(3): 71-79.
[11] 徐曉虎, 陳圻. 智庫發展歷程及前景展望[J]. 中國科技論壇, 2012(7): 63-68.
[12] 劉豐瑞. 科技智庫建設的哲學思考[D]. 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 2017.
[13] 杜成龍. 地級市科技智庫建設研究: 以煙臺市科協為例[D]. 青島: 青島大學, 2017.
[14] 廖曉東, 袁永.科技決策智庫理論與國際經驗研究[M].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8: 1.
[15] 芮雯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智庫建設特點及啟示[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6, 1(2): 114-118.
[16] 羅濤.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理工類高校科技智庫建設的邏輯與路徑[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2(4): 120-125.
[17] 王雪, 褚鑫, 宋瑤瑤, 等. 中國科技智庫建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 科技導報, 2018, 36(16): 53-61.
[18] 張月鴻, 劉登偉. 科技智庫建設的多層次圖景分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8, 3(1): 2-13.
[19] 王世偉. 略論國家高端科技智庫的功能定位[J]. 情報學報, 2018, 37(6): 34-43.
[20] 朱洪波, 賀羽, 馬彥濤. 科技智庫建設:現狀與對策[J]. 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3): 54-57.
[21] 王桂俠. 科技智庫影響力基本要素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 37(8): 146-152.
[22] 田貴超. 科技智庫提升全球影響力的對策建議[J]. 華東科技, 2017(8): 48-50.
[23] 萬勁波, 王桂俠. 科技智庫影響力的提升路徑[N]. 科技日報,2014-11-30(2).
[24] 呂旭寧. 中國特色科技智庫成果傳播體系建設研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8): 67-70.
[25] 陳逗逗, 黃翠, 梁慧剛, 等. 新形勢下我國科技智庫傳播能力建設[J]. 科技傳播, 2016, 8(1):1-3.
[26] 王婉婉. 基于受眾中心的中國科技智庫傳播策略研究[J]. 新聞研究導刊, 2018, 9(19): 30-31.
[27] 王浩. 信息生態學視角下科技智庫建設研究[J]. 現代情報, 2018, 38(11): 46-49, 56.
[28] 牟笛, 陳安, 張晨陽. 科技智庫研究方法: 進展與趨勢[J]. 科技導報, 2018, 36(16): 62-69.
[29] 萬勁波, 李培楠. 國家科技智庫體系建設態勢及政策建議[J].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7(3): 8-12.
[30] 宋元武. 我國科技智庫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J]. 智庫時代, 2018, 162(46): 23-24.
[31] 溫優華, 曾榮平. 科技期刊與科技智庫互動發展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11): 1140-1144.
[32] 牛玲. 精品圖書出版助力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J]. 出版廣角, 2018, 326(20): 14-16.
[33] 趙慶慧. 科技110農博網: 科技智庫給力農村科技創業[J]. 中國農村科技, 2014(8): 32-34.
[34] 戎軍濤, 李華, 喬偉榮. 數據與智慧雙輪驅動下的新型科技智庫知識服務機制研究[J]. 圖書館, 2018, 286(7): 28-33.
[35] 張薇, 黃東升, 陳小浪. 科技智庫數據信息資源獲取及服務模式研究[J]. 數字通信世界, 2018, 165(9): 164-165.
[36] 商麗媛, 譚清美, 夏后學. 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智庫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7(7): 20-25.
[37] 李純, 張冬榮. 科技智庫數據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6, 39(6): 32-37.
[38] 王健美, 魏晨, 魯嘯. 科技智庫的信息服務能力及服務模式研究[J]. 中國科技資源導刊, 2017(1): 47-52.
[39] 呂旭寧, 肖尤丹. 基于全過程管理的科技智庫產品質量提升研究[J]. 科技與管理, 2018, 20-108(02): 12-17.
[40] 王宏廣, 王革, 韋東遠, 等. 高端科技智庫建設要力爭做到“九有”: 蘭德公司智庫建設及其對我國科技智庫建設的啟示[J]. 科技中國, 2018, 248(05): 7-10.
[41] 季婉婧, 曲建升. 國際典型科技智庫的類型及其產品特點分析[J]. 圖書與情報, 2012(5): 93-98.
[42] 欒瑞英, 初景利. 國外典型高水平科技智庫運行機制剖析與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 2017(11): 176-181.
[43] 李定強, 魏東原, 張虹鷗, 等. 發揮綜合資源優勢, 打造一流科技智庫: 廣東省科學院推進智庫建設的實踐探索[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6, 1(6): 73-77.
[44] 陳惠娟. 貫徹新思想, 找準新定位打造特色、新型、高端科技智庫[J]. 科協論壇, 2018(2): 33-34.
[45] 任佳妮. 科技情報服務機構轉型科技智庫思考: 以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為例[J]. 情報工程, 2018, 4(4): 95-103.
[46] 任佳妮, 李鵬, 辛一, 等. 陜西省科技智庫建設研究: 以科技信息服務機構為支持[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24: 45-49.
作者貢獻說明:
王? 錚:提出問題和研究思路,修改論文;
劉心銳:資料收集,撰寫初稿;
黃子洛:數據統計,論文修改。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think tank system in China.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has entered an active period since 2015,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have been emerg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s in China.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mes of pape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s in China since 2015. [Result/conclusion] It analyzes the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papers, divides the research topics by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think tank,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fluence and dissemin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regional cases, theories and methods, and analyses the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Keywords: science & technical think tank? ? thematic analysis? ? think tank function? think tank influence? ? think tank service
收稿日期:2019-05-19? ? ? 修回日期: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