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師傅
與讀者交流時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支付寶或微信理財通中去年定投指數基金比自己買賣股票要少虧許多,如果當初買到排名前三的指數基金就可不虧或者賺錢,為何直接炒股不如買指數基金?
巴菲特最早發現這個規律
這個現象早在2005年巴菲特就發現了并公之于眾,不過對這個結論爭議很大,后來美國著名投資人泰德·西德斯站出來跟巴菲特對賭,他募集了一只基金,然后挑選了5只FOF基金,通過5只FOF基金將錢投資到100多只對沖基金中,而巴菲特選擇的是標普指數基金。不管是5年之后還是10年之后泰德·西德斯都是完敗。
中國A股市場與美股市場有所差異,但這個規律也是通用的,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統計數據表明,A股市場呈現“七二一”特征,也就是約70%的投資者虧錢,約20%的投資者持平,僅約10%的投資者賺錢。而如果買指數基金,賺錢的概率就很高,以微信理財通為例,里面的指數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為正的有四五十只,成立以來收益超過200%的就有5只。
指數代表核心資產
這個規律背后的實質是指數代表核心資產、代表經濟驅動發展方向。每一種指數都會定期調整股票成分,因此指數包含了當時熱門行業具有競爭力的公司,例如A股50指數代表的超級藍籌,虧損的、業績不佳的公司會被剔除而業績優異、蒸蒸日上的公司會被納入,如此就保持了指數的活力;再比如滬深100指數,以前房地產公司居多,如今科技公司居多;看看美國道瓊斯指數,早期的鐵路公司較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石油公司較多,如今是互聯網公司和生物醫藥公司居多。
民間股神為何那么多
然而,我們在股吧、雪球、微博等經??吹接腥藭褫^高收益率,似乎個人收益跑贏指數基金不是什么難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是幸存者偏差,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獲得較高收益人群時(因為絕大多數虧損的人保持沉默不愿意曬),大眾得到的感知就會被扭曲,這也是民間股神為何那么多的原因——特別是資金少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愿意孤注一擲豪賭一只股票,運氣好就可以獲得超額收益從而名聲大噪,但時間拉長了看未必次次運氣都好。
因此,如果個人投資能力不強,還不如在支付寶或微信理財通中定投指數基金。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跟本報無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參考,實際盈虧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