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盼 張艷偉 畢鶯歌
摘要:近年來,我國對構建家事審判制度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家事調解制度作為家事審判制度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建立與健全成為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問題。自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開展家事審判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各試點法院也為家事調解制度的建立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從家事調解制度的基本理論、我國家事調解制度的現狀分析、我國家事調解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這幾方面對家事調解制度進行研究,結合家事審判改革中涉及到的有關家事調解制度的改革,嘗試為我國家事調解制度給出針對性的完善對策,以期能對我國家事審判改革的健全與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家事審判改革,家事調解制度,家事糾紛
一、家事調解制度的基本理論
(一)家事調解的概念
家事調解制度是指針對家事糾紛所做的調解,家事糾紛是以婚姻家庭關系為基礎的紛爭,包括婚姻關系、親子關系、監護關系、收養關系、贍養關系、扶養關系、繼承關系等糾紛,涉及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調整。家事調解主要是由中立的第三方,包括法院、法院以外的機構或組織,在對雙方當事人的紛爭進行了解和評估之后,通過調解,促使當事人緩解矛盾、化解家庭爭端,達成調解協議,以此定紛止爭。其中,由法院審判人員主持,由家事糾紛的當事人參加并進行協商,達成調解協議的方式為家事訴訟調解,即狹義的家事調解。
家事調解的特點
1、更具職權主義色彩
家庭關系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家事糾紛如果不能及時妥善的解決,往往會帶來人口、社會保障、未成年人和老人利益保護、青少年犯罪等涉及面廣的諸多社會公益問題。”
2、強調當事人本人參與
如前所述,家事糾紛涉及身份與情感因素,當事人的身份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當事人本人親自出席調解,才能充分表達當事人的訴求包括情感需求。例如,在離婚案件中,不論是選擇“面對面”調解還是“背對背”調解,若調解人員面對的不是當事人本人,則很難傾聽到當事人真正的心聲,無法實現有效的溝通,也就無法達到離婚案件調解的目的。
二、我國家事調解制度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家事調解制度的立法現狀
我國有關家事調解制度的相關法律規定主要分散在《民事訴訟法》、《婚姻法》、《繼承法》、《人民調解法》等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中,沒有形成獨立的、全面的專門性立法。
(二)我國家事調解制度的司法現狀
由于家事調解程序未單獨立法,因此立法中缺少對家事調解制度的范圍、機構、程序的具體規定。我國實務中的家事調解程序、家事調解組織和家事調解人員未形成專業化體系,家事調解與其他民事調解使用的程序相同,無法對家事案件進行針對性調解。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廣大基層法院的有關司法人員不能有的放矢地避免在處理家事調解過程中的茫然無措,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案件時為了省時省力而不充分利用調解室等配套設施,導致家事糾紛中調解制度所能達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我國家事調解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事調解的強制性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家事案件法院調解實踐中,由于調解的強制性不足,調解與訴訟混同在一個程序空間之中,導致“調審合一”的現象,混合下的產物是“實體與程序約束雙重軟化”。 一方面,調解本身就是一種靈活的、非程序化的處理案件的方式,因此,調解軟化了程序法的約束;另一方面,由于“相比較而言,衡量判決實體合法性的標準是清晰和確定的,而調解的實體合法性則具有相當大的伸縮性和流動性。”因此,調解同時軟化了實體法的約束,會導致調解結果的隱性違法和審判權的濫用。
(二)調解程序的規范性存在問題
1、調解的時間存在問題
在訴訟過程中,法院可以隨時啟動調解,以離婚案件為例,實踐中許多案件的調解往往會在開庭審理之前進行,庭前組織調解,調解不成則直接開庭審理。在開庭的最后陳述之后,審判員會再詢問原、被告是否同意調解,如有一方不同意就不再調解,轉而判決。因此可以說,調解和訴訟在程序上的轉換不經過其他程序,是直接融合的,而沒有分離開來,導致調解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2、調解的模式存在問題
實踐中,往往是參與法院調解的相關司法人員同時又參與審判,即同一審判員主持了調解和審理兩個過程。這種“調審不分”的模式,使相關司法人員實際上充當了兩種角色,在調解過程中很容易就會對案件產生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可能直接影響到最終審判的結果,不利于相關當事人權利的保護。
3、調解的方式存在問題
基于部分法院調解成功的經驗,歸納為面對面和背靠背兩種調解方法,在調解時是需要綜合運用,兩者又有各自適合調解的特點。背靠背多用于調解的前期,安撫、照顧一方當事人的情緒、了解案件事實、降低當事人對案件的訴訟預期。面對面更適宜用于調解的后期,當事人都認同一定的基本事實,彼此意見差距不大的時候。實踐中部分法院采取的庭前調解是在雙方當事人對簿公堂的情形下進行的,此時當事人情緒沖突的情況往往比較嚴重,直接采取面對面的調解方法會導致調解難度大。
(三)家事調解人員缺乏專業訓練,機構不健全
一方面,我國離婚訴訟中調解的司法人員一般是法律方面的專業性人才,但是往往缺乏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有的缺乏豐富的調解經驗。缺乏綜合知識背景,會在面對復雜多樣的家事糾紛時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調解,無法圓潤靈活地處理離婚問題;而沒有豐富的調解經驗,就無法發現當事人隱藏的真實訴求和真實矛盾,無法獲得當事人的信賴。
參考文獻
[1]湯鳴.比較與借鑒——家事糾紛法院調解機制研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4.
[2]湯鳴.家事糾紛法院調解實證研究[J].當代法學,2016,(01).
[3]陳迪.家事審判改革背景下的家事調解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8:3-13.
[4]汪樂.家事糾紛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研究——以李某與張某離婚案為例[D].蘭州大學,2018:6-20.
[5]李浩. 論法院調解中程序法與實體法約束的雙重軟化[J].法學評論,1996,(04).
[6]周斌. 近九成試點法院設家事審判機構[N]. 法制日報,2017-05-31(03).
作者簡介:
趙盼盼,出生年月1998年2月,性別女,漢族,籍貫 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
張艷偉,出生年月2000年5月,性別女,漢族,籍貫 山東省鄄城縣古泉街道辦事處古泉北路21號
畢鶯歌,出生年月1998年12月,性別女,漢族,籍貫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高莊街道辦事處槲林前村蒼龍街3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