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美

當今,科技飛速發展,新技術讓很多原來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我們以前很多時候主要是靠爸爸媽媽、老師講授知識長大的,現在的孩子的成長方式已經不是這樣,他們可能很小就開始玩手機。兒童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那么我們接下來會面臨怎樣的挑戰?之前的研究結果還適用嗎?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早期發展作為人身心發展的第一階段,對人一生的成長非常重要,這一階段人的可塑性特別強。人在這一階段發展非常快,然而它同時是風險最多的一個階段。比如說營養不足或者環境污染,都可能很快地對人的大腦造成傷害。甚至一些社會的刺激,比如母嬰過早的分離或者虐待,都可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甚至造成很多不可逆的影響。國際上大量的研究幾乎一致發現,兒童早期家庭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等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在講教育的時候主要是講環境、經驗,教育的主要作用也是在后天的經驗上。但是環境、經驗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跟天性、遺傳共同發生作用。目前最關鍵的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其對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對兒童早期的成長和發展都在產生影響,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究。
這里有一個問題:科學到底可以告訴我們什么?科學可以告訴我們事實本身,但是科學可能永遠不會告訴我們事實發生的原因。很多人說,科學研究不是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嗎?不是A變量是否影響B變量嗎?的確,這是一個A變量和B變量之間的關系,但為什么是這樣的關系我們卻不知道。不是說A是B的原因,而是A的變化會帶來B的變化,但是為什么A的變化會帶來B的變化我們也不清楚。我們從分子、量子再深入一步,依然不知道人為什么會出生,人為什么會死亡這個終極問題。我們為什么要生孩子,為什么要結婚?這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會直接影響我們怎么養育孩子,影響孩子早期的健康發展。但這個問題,科學研究無法告訴你,我們也不能回避,因此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科學有回答不了的問題。
兒童早期發展、早期養育到底面臨怎樣的挑戰呢?在現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環境污染的時代,生孩子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代孕,孩子已經不需要自己生了。據說在美國加州,很多人開始挑選精子、卵子,找人幫忙代孕。當時代巨變、孩子養育的一系列事情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兒童早期養育這件事情,是不是在徹底發生變化呢?
還有一個巨大變化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多幼兒園老師因為學生出現問題了,不乖了,就經常批評他。在這種情況下,我經常會跟他們開玩笑,說如果有個機器人就好了,就不用這么累,不用生氣了,一遍一遍給孩子重復怎么乖,怎么不跟人家吵架就可以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們的學習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說講故事,家長培養孩子的情商很難,特別是如果這個家長自己情商很低,很容易生氣,那么他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我們通過故事機,提醒孩子自己做得不對的時候,別人那個時候是不開心的,以此來訓練孩子的情商,有的時候可能比家長訓練得更好一些。
因此,這些變化就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誰來生孩子?如何生?最近最火爆的文章很多是關于女孩不想生孩子的。越來越多的人不敢生孩子、不想生孩子,或者說非??謶值厣⒆?。第二,誰來養?如何養?以前我們的父母生了孩子自己帶,最多隔代養育或者請保姆、依靠養育機構。這種養育方式及環境,相比過去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F在令人無奈的是,人們不愿意生了,或者覺得影響工作了。我們就要提供一些社會支持系統,提供一些養育機構,或者給予其他養育支持。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孩子到底是一個社會的孩子,還是我們父母的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怎么養?現在已經變成重要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被從小寄養的也不少,而且被寄養的孩子也不見得一定出問題。未來,這是不是可能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方式?我們面臨著這樣的挑戰,這些都需要腦科學的研究者或者相關科學的研究者來回答這個問題。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辦?我認為未來中小學,甚至大學,可能都可以沒有。未來,可能是只需要管好0~6歲的孩子,給他們更多的引導、更多的陪伴就可以了。把0~6歲孩子管好了,后面基本上就沒有多大問題了,因為他已經知道了學習的資源、路徑,在咖啡館、公園等任何一個地方里也可以自己學習。隨著科學技術、互聯網發展,會有很多學習的俱樂部,包括網上各種各樣的學習組織。孩子在0~6歲掌握了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后面大部分時間就是上學、睡覺。
這就意味著兒童早期養育可能要從家庭走向社會。孩子養育一般是指家庭養育,但是如果人們把太多的力量放在家庭,孩子其實一出生就有太多的不公平。比如某個家庭的媽媽患有抑郁癥,媽媽沒有錢,連孩子基本的營養都承擔不起。最后孩子要走向社會,他是一個社會人,他在家庭中受到了傷害,等他長大以后,就有可能給社會造成傷害。所以政府、社會必須承擔責任。
韓國無子化現象非常嚴重,他們用十年來免費養育,但是無子化問題絲毫沒有改善。這里不存在免費與不免費的問題,而是養育是誰的責任的問題,也就是家庭的責任還是社會的責任問題。所以兒童早期養育遵循社會政策、得到立法的保障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國家發布了0~3歲兒童養育的服務政策,講到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是生命全周期服務管理的重要內容。這是事關國家未來人口質量的大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服務政策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以家庭為主,強調安全規范等,在養育環境劇變下,我們如何應對新情況、新形勢?服務政策里提到了嬰幼兒照護體系如何發展的問題,到2020年照護體系基本建成,到2025年整個體系基本健全。那么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社會發生了變化,出臺的政策卻可能滯后了。在這方面,科學養育不只是不違反科學規律,還要依靠政府政策如何制定,怎樣立法,這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關于保障措施,就是要營造嬰幼兒友好的社會環境。那么我們怎樣去營造良好的環境?在組織實施方面,現在主要由衛生健康部門牽頭。類似這樣的一種社會環境的優化,是科學研究給我們的一種啟示,也是科學養育里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需要我們一起用科學的眼光、用具體可行的辦法去構建兒童早期科學養育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