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輿情事件受到大家的關注,如“某地瑪莎拉蒂撞寶馬”事件、“養老金2035年將耗盡”的謠言、“西安奔馳車主維權”事件……面對這些輿情問題,不少人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或看法,也讓“輿論搭車”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那么,什么是“輿論搭車”?大家為何會關注并愿意“搭車”?《人民論壇》雜志近期刊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孟威的署名文章,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
“輿論搭車”是指:有突發事件進入公共空間,受到輿情關注,使人們在地域、身份、內容等方面產生相關聯想,導致輿情內容延伸或目標發生轉向,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和討論,并促使公權力介入問題的解決。“輿論搭車”頻發是改革轉型期公民復雜社會心態的映現。在一定程度上曝光社會問題,可以使一些人的心理訴求得到釋放。因此,未雨綢繆,對“輿論搭車”的潛在風險加以防范,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和維護網絡信息安全面臨的重要議題。
公眾關注某種輿論并愿意“搭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輿情爆點能夠引發其心靈共振,從而形成“共情”的社會心理聯結。“輿論搭車”事件一般源于個體經驗的表達,問題暴露后喚起了其他網民相似的風險記憶。由此可見,個體經驗顯示出的是普遍認同的心理。
對于大多數未曾經歷極端性事件的公眾來講,“輿論搭車”的價值還在于,一些日常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不平等待遇由于實質性傷害小,尚不能構成訴諸于法律的理由,當公眾發現通過正常途徑無法申訴、辯解,但卻可以通過對新近發生的事件“蹭熱度”的辦法來表達和傾吐,從而得到網民的道義支持,或者獲得公平正義的伸張時,網絡所賦予的關系鏈接和自由表達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由此,“輿論搭車”便成為輿論場上的一種流行趨勢。
知情權落地與權力行駛過程中的矛盾沖突,是“輿論搭車”發生的一個常見誘因。由于一些媒體傳播引導和個別官方渠道輿論應對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當之處,知情權與權威力量的沖突時有呈現。在官方那里,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作為,即不能及時公開真相;第二,不配合,即簡單通過大量刪帖、斷開鏈接或者屏蔽消音等方式控制輿情;第三,不得當,即由于經驗不足導致應對效果不佳。這樣反而刺激公眾迸發出繼續“輿論搭車”、一探究竟的強烈愿望。
針對現狀,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治理理念、治理行為,積極探尋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具體包括:要加強輿情預警機制建設,“打撈”輿情信息,避免造成的“搭車”輿論危機;要加強媒體職業素養與主體責任建設,防范“輿情搭車”引導偏誤;加強網絡社會組織建設,引導網民自治;加強政務互動回應一體化建制,暢通民主表達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