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袁嵐峰在外人看來如同“開掛”的人生,在不惑之年有了新的插曲。這一年開始,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科技袁人”。
《科技袁人》是一檔網絡視頻科普節目,2018年誕生至今全網已超過1.5億播放量,成為中國互聯網科普類內容領域前1%的頭部IP。從科學家到“科普大V”,這位“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 雖然14歲就進了科大,但袁嵐峰并非少年班的成員。他總要澄清這個誤解,少年班是一個院系,跟他所在的化學物理系是并列的,“所以我是屬于‘少年班之外的少年大學生’,這樣的人在科大也是很多的。”
? 1997年,袁嵐峰在他的實驗室,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他登錄科大的瀚海星云BBS,注冊了賬號“胡不歸”——“歸去來兮,田園將蕪兮胡不歸”,鐘情于古典文學的袁嵐峰,網名來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 通過網絡做科普,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2015年3月,一條“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的消息引爆輿論,配圖是《星際迷航》里的瞬間傳送裝置。科幻變成了現實?這讓公眾興奮又不解。
? “我剛好學過一些背景知識,知道這在學術上叫作‘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屬于量子信息領域。記者并不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報道不得要領,無怪乎讀者看不懂,以己之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呢?”袁嵐峰說。
? 于是袁嵐峰聯系中科大潘建偉量子信息研究組的同事,寫了第一篇有意為之的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包你懂!》,發表在自己的微博上,當時他的粉絲數不到8000,但意想不到的是轉發和評論像潮水一樣涌來。
? “科普在哪里走紅,我都不會意外,因為好奇心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袁嵐峰對此倒十分淡定。
從社交網絡和網紅自拍,到各種計算公式,再到人類登月,一張張圖片迅速切換,最后終結于袁嵐峰的一個哈欠——這是《科技袁人》節目的片頭動畫,像極了美劇《生活大爆炸》。
? 《科技袁人》在策劃之初的目標也就是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袁嵐峰覺得,能夠影響一部分人就已經很成功了。事實上,袁嵐峰已經有了一批忠實的觀眾。今年5月,《科技袁人》從觀視頻工作室分離出來在B站獨立運營,1個月內關注粉絲超過14萬。
? 培養這批鐵粉離不開節目組的堅持。一年多的時間節目每周不落,碰上熱點問題甚至一周兩期,內容涵蓋化學、物理、經濟、工業等多個領域,甚至為了回應抬杠的人,還從哲學角度分析了“杠精”的邏輯。袁嵐峰介紹,選題一般有幾個類型,有的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拿來就講,有的時事熱點有一定積累的補補課也能談,但還有的問題確實是自己從未了解的,甚至要從頭去學。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