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觀
1957年10月5日,蘇聯《真理報》發表塔斯社公告說: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個消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引起了極大反響。
一些美國社會學者想得很遠:應該從中學時期抓起,因為未來的技術突破需要依靠現在的中學生。有關部門決定進行一次試驗:從美蘇兩國各挑選一名中學生,對他們跟蹤調查一個月。他們想通過這項調查弄清楚,究竟哪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更好。
1958年初,美國代表團來到蘇聯,選中了莫斯科第49中學16歲的十年級學生庫茨科夫。庫茨科夫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父親犧牲在前線,母親是一名普通工程師,愛好音樂。
整整一個月,美國代表團研究者在庫茨科夫所在的班級聽課,和他一起進行排球訓練,參觀博物館,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還陪他去朋友家做客。美國芝加哥市的拉佩卡斯在當地和庫茨科夫同時接受了同樣的調查,他也是16歲。
當時美國人非常想證明美國和蘇聯兩國的教育制度都比較好,沒有多大差別。但隨后公布的調查結果卻對美國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調查結果表明,庫茨科夫的文化水平至少比拉佩卡斯高兩年。拉佩卡斯平常學習的是英語、美國歷史、幾何和生物。他感覺到幾何最難學,他母親只好花錢請一位老師給他補課,補課費用是每小時4美元。而庫茨科夫學習的課程要比拉佩卡斯多得多,而且每門功課成績都不錯。
庫茨科夫閱讀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和蕭伯納的作品,而拉佩卡斯剛剛讀完斯蒂文森的一本驚險小說。兩名中學生都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拉佩卡斯每星期游泳約11個小時,庫茨科夫每星期在排球俱樂部活動3次,另外還上5次音樂課。
拉佩卡斯每天都和女朋友會面,他喜歡參加晚會,跳搖擺舞。而庫茨科夫與女性的關系明顯低于美國標準。
拉佩卡斯雖然希望進入大學讀書,但是他不太重視學習,因為他認為,即使上大學也無法確保他在今后的生活中獲得成功。而庫茨科夫學習認真,且成績優秀,因為他相信接受高等教育能夠使自己有發展前途。
與蘇聯人的這場比賽讓美國意識到,他們以后是要與受過教育的新一代蘇聯年輕人打交道,想不落后于他們確實不太容易。庫茨科夫的成功給美國人上了一課。美國政府因此制訂了資助有能力學生的計劃,教師的待遇也提高了。
(摘自《文史博覽》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