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雖然一直存在,但將其推至高潮的是10年前上線的創業板。“三高”令諸多達不到上市標準的公司蠢蠢欲動、意圖染指資本市場,也令達標的公司出現資源錯配、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時隔5年,A股資本市場再度迎來市場化定價,有過前車之鑒,這次監管層也未雨綢繆設置了防火墻。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將正式開市。
回溯A股歷史,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這“三高”被詬病為資本市場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高發行市盈率會伴隨高發行價格與高超募,為此監管層在2014年發動新股發行改革,劃下23倍市盈率發行紅線,這個沉疴頑疾終于遠離了資本市場。
然而,科創板卻重新冒出“三高”的苗頭。
科創板第二股睿創微納,發行市盈率為79.09倍,其所在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平均市盈率為30.58倍,足足為后者的2.58倍,實際募集資金12億元,所需資金/實際募集資金=37.50%,而科創板第四股杭可科技,所需資金/實際募集資金=48.63%。
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已出現,下一個高發行價或許不日將至。
曾經令資本市場風聲鶴唳的“三高”問題,會成為科創板的絆腳石嗎?
“三高”曾為創業板標志
歷史總是在輪回。
一名沉浸A股20多年的職業投資者告訴記者:“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雖然一直存在,但將其推至高潮的是10年前上線的創業板。”
為了迎接創業板,A股資本市場實施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隨之而來的是“三高”現象更為突出。
10年前的“三高”到底有多瘋狂?
資本市場常言上漲到100倍市盈率就相當于紅色警報,誰承想新股一來就超過該標準。
譬如鐵漢生態發行市盈率高達110.07倍,比超級明星Facebook的 100倍發行市盈率還高,如今回歸常態市盈率僅有16.82倍。
萬得數據顯示,2009-2011年269家創業板公司合計超募1116.9億元,創業板平均每家超募4.15億元。
4.15億元粗看并不多,但2018年創業板平均每家凈利潤為4450.33萬元,細算下來要9年左右才賺得回來。
時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教授做過統計:“截至2012年2月底,創業板發行一共造就億萬富翁856人,十億級家族富翁則高達116家。”
于是,“億萬富翁多如狗、十億富翁遍地走”之類的戲謔之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時任廣發基金策略分析師孫建波曾一語中的:“過去新股配售一直沿用機構詢價的方式進行,只要報價高于發行價的機構就可獲得配售。”
市場化定價,價高者得,為“三高”的關鍵所在。
資源錯配、降低效率
2011年,葉檀在《中國經濟賭徒多》中寫下一段經典語句:“誰老老實實做實業,誰就是傻瓜。因為資本市場的溢價收益,是實體的數倍之多。”
這也是那時資本市場的真實寫照。
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不僅僅對投資者影響巨大,對企業家亦如此,這是一場人性的考驗。
在資本市場,那時曾廣為流傳兩則故事。
故事1:一家擬上市公司,想趁著資本市場打新熱情高漲融上一大筆資金,完成股改、輔導與申報后,前前后后花費數千萬元。
這筆錢倘若計入公司業績,會導致業績比較難看,為此董事長豪爽地自掏腰包補上了這個缺口,滿懷希望后期找補回來。
在最后過會一環,董事長忐忑不安地陳述為何要上市后,卻得到不予以通過的答復,情緒失控當場痛哭流涕。
故事2:一名上市公司創始人,敲響上市鐘聲后向身邊人感嘆,辛苦打拼這么多年沒有賺到多少錢,一上市就獲得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
上市就是成功的終點,那上市之后呢?
自信心膨脹、人也飄了,創始人用公司超募資金玩起了跨界熱點并購,卻一敗涂地,事后感嘆如果不上市,他還在為公司傾心拼搏、不會去冒險亂投資。
“三高”令諸多達不到上市標準的公司蠢蠢欲動、意圖染指資本市場,也令達標的公司出現資源錯配、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
理財周報機構投資者數據中心曾做過統計,上市公司超募資金74.69%躺在銀行吃利息,12%用于公司擴展,2%用于圈地買房買車。
譬如神州泰岳2010年耗資4.21億元購買16層的房產用于辦公,而2009年其營業收入不過7.23億元,凈利潤僅為2.71億元。
當時就有多方證券分析人士吐槽,這些公司購買辦公樓、商業地產等,除了增加不動產資產外,對公司主營業務的成長沒有什么幫助。
一名私募從業者告訴記者:“上市公司融資是有投資計劃的,而超募的資金沒有去處,如果找不到好項目,吃利息是最穩當的,之前的確有一些公司長期靠超募的利息美化財報。”
事實上,設立資本市場的初衷就是為企業服務,助力企業高速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為此需要將資金用到刀刃上。
于是2014年監管層出手消滅了“三高”現象。
設下防火墻
時隔5年,A股資本市場再度迎來市場化定價,有過前車之鑒,這次監管層也未雨綢繆設置了防火墻。
一道防火墻為券商跟投制度,另外一道防火墻為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
所謂券商跟投制度,通俗易懂地說券商不能像以往一樣旱澇保收,要買入一定比例的新股股票,如此券商自會加大好公司的篩選力度,也會一定程度控制新股的價值體系。
譬如,科創板第一股華興源創,但斌、葛衛東、林園等明星私募的一個或者多個產品無緣網下配售,皆因“高報價”從而被券商剔除。
然而,科創板第二股還是出現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雙特征。
“此前習慣于23倍市盈率的限制,IPO詢價墨守成規,詢價空間較窄,如今大家對科創板的IPO詢價缺乏經驗,出現較大波動也是在所難免的。”一位私募人士稱。
而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對“三高”的考驗將更為明顯,透支了上漲空間的股票恐遭受劇烈波動。
“要是科創板一步到位出現兩三百倍的高市盈率股,說不定游資第二天就要砸盤割韭菜。”一位金融觀察人士稱。
防火墻是否真正有效,尚需觀察。
不過也有不少投資者表達了憂慮,譬如知名理財專家“孥孥的大樹”在微博寫道:“科創板目前25家公司中,已有5家確定最終發行價格,市盈率比主板高出近一個身位,看市場的承受能力了。”
一名金融行業匿名人士告訴記者,短期投資熱情高漲、股票數量供求不平衡,“三高”問題恐無法回避,畢竟這是市場化的自然選擇,要學會尊重市場、適應市場,用新思維去投資。
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