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清

【摘要】 ?從2018年開始,我省高一學生開始實施新高考“3+1+2”模式:“3”代表了語數英三科,“1”是在物理或歷史兩科當中任選一科,“2”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任選二科。雖說,現在的新高考改革制度,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和個性發展機會。但是,同時也容易讓習慣于舊時模式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這會衍生出學生茫然、焦慮、擔憂與糾結等復雜情緒與感受:一是以什么原則選科,是追求最高分組合保證上大學還是聽從內心追求個人興趣愛好;是聽從父母的看法還是個人意愿的問題。二是擔憂選擇后學不下去難以堅持而又很難更改時,會悔恨。三是擔憂自己選考的科目與自己高校專業選考要求不匹配。
【關鍵詞】 ?心理視角 高考 指導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037-01
基于目前高中生選科時會產生很多糾結或壓力難以做出科學的選科決策的現狀,因此迫切需要幫助學生探究一套科學選科決策的指導思路。
美國決策大師蓋里·彼得森及其團體建立一個應用于生涯輔導的認知加工模式,以幫助人們看清自我、分析權衡后作出相對滿意的決策,進行行動執行。他們發展出了“決策思維五步法”,即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和執行,簡稱“CASVE”。這個思維模式,很適合我們學生的選科決策思路。本文主要根據“CASVE”思維模式,對學生選科指導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選科決策第一步——溝通
若我們想要選擇時會出現猶豫不決、焦慮不安等情緒,這說明我們的現實與理想存在較大的差距,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導致。因此需要對自我溝通、覺察自己,或者通過與重要他人(父母、老師、朋友等)溝通,幫助自己看清自我。
1.通過自我認識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能力、價值觀、現在學科的成績優勢、以后學好所選學科的信心以及身體健康素質等,幫助學生構建盡可能完整而統一的自我認識系統。
2.通過搭建溝通平臺與重要他人(父母、老師、朋友等)溝通,幫助自己看清自我,減少自己自我認識的盲區(我不知,你知)。
通過以上的溝通,更好地幫助自己回答“我是誰?”“我將來可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能到哪里去?”等問題,為我們的選科做好準備。
二、選科決策第二步——分析
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與意向選擇“1+2”科3組組合,其中“1”是在物理或歷史兩科當中任選一科,“2”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任選二科。
2.根據所選的3組組合,權衡分析是否滿足自己興趣、性格特點、能力、價值觀、現在學科的成績優勢、以后學好所選學科的信心以及身體健康素質等個人因素;是否符合父母的期望、物力人力支持等家庭因素;是否符合自己想報的大學和專業選科要求、就業率等社會因素;是否符合學校配置的學科組合等學校因素。
3.分析重要他人對自己的3組組合的看法,以及自己對他們的看法的看法。
三、選科決策第三步——綜合
根據第二步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對自己的所報的組合是否需要更改或添加。因為做選擇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思維、視野變得狹窄,很容易自動把其他選項或重要因素給屏蔽了。這時候,要留時間給學生進行思考與衡量,最終找出3個組合。
四、選科決策第四步——評估
1.先利用2個課時給學生學習生涯決策方法或工具的課程,學習使用決策平衡單一個有效的評估方法。
2.最后要求學生使用“決策平衡單”工具,將自己保留下來的3個組合采用數學統計法把自己內心所看重的價值或影響因素做個比較,找出得分最高的組合作為我們最后的選科組合。
2.1把最后留下的組合寫在決策平衡單上“組合”欄中;
2.2把自己目前較看重的價值或對決策影響較大的因素列在“影響因素”欄中;
2.3給這些影響因素在“重要度”欄中給予一個分數,最高分是5,最低分是1;
2.4先判斷“影響因素”給備選的“組合”起著的影響是有利或積極的(+),還是不利或消極的(-),然后根據“考慮因素”對“選項”的影響程度在“影響度”欄中給予一個分數。最高分是10,最低分是1分。
2.5最后,把“重要度”*“影響度”=加權分,并將正負分相加減,算各個組合的總分。
3.引導學生思考找到一組最高的組合,是否很開心接受這個選擇。如果沒有,說明我們內心還有被忽略的因素或需求沒有提及,需要繼續思考再決策。
五、選科決策第五步——執行
在執行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伴隨著一些不確定感和焦慮的,這時候很需要一些生涯引路人的幫忙。因此,學校成立生涯導師制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的導師制主要是校內導師制,其成員主要是其科任老師擔當。一名導師帶十幾個學生,為學生提供理想、學業、生活、心理和生涯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架起現在與未來之間一道生涯彩虹。
同時,我們的生涯導師要注意自己的輔導邊界,我們所起的作用更多是一種協助作用,最后的決定權還是在于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生涯導師只是幫助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協助學生自主管理和發展自己的生涯,而不干涉學生的自主選擇,不直接告知學生問題解決的方法,更多是通過問題解決的線索和路徑。
選科決策就是權衡眾多相關因素之下,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生涯發展方向的一個過程。這個決策是為了高中三年后自己的專業、大學選擇提供了條件,是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奠定了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吳沙.遇見生涯大師[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72-81.
[2]李婷婷.從選科過程透視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學生涯教育的重點[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