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浪新
【關鍵詞】 ?數學 思政 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049-01
一、深入挖掘數學中的思政元素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時代要求學生要做社會的建設者,因此不僅要求學生在學業水平上實現價值,同時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期望的人也是十分重要,這其中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就是重中之重。而數學是一門內容比較多元化、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的課程。不僅包括以上邏輯思考能力的要素,還擁有各種其他思政要素在其中。如數學中的定義、定理都是一代代數學家不懈努力、追求真理、用科學的方法通過探索、猜想、證明而完成的,這就蘊含著科學精神和探索創新能力這些思政元素;數學中各種精準核算體現了勤奮刻苦、執著努力等思政要素;數學中許多和物理、生物、經濟等加以融合的實例體現了追求真理、踏實做事的思政要素……由此可見,數學,特別是初中數學,本身就蘊含思政的元素,數學教師要努力挖掘這些思政元素,肩負起教育的責任。
二、研究思政教法,教師因材施教
做好初中數學與思政教學的融合,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以學定教”思想得以貫徹和落實的關鍵。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原有的學習水平以及課堂接受能力等一些非智力因素進行合理分類,給不同“學力”的學生設立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目標,并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努力,使課堂成為每個學生都能進行個人才能展示的場所。那么具體的劃分依據有以下幾點:
一是教學目標分級。教師依據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非智力因素等設立每個學生的目標。
二是教學過程分層。要求教師在備課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狀況來擬定教案、順學而導,使教學內容不但要貼合學生生活,還要具有層次性、可選擇性,以保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是教學評價分類。對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當前在數學融入思政教學中,很多教師存在課前不做學情分析,上課不能及時有效的抓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導致學生聽課效率下降。針對此現象,筆者建議教師應該在課前提醒學生,新的課程會有很多新的名詞定義以及觀念想法,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有聽課的興趣。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時,教師在備課時要首先考慮學生的狀況,要先清楚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反應,從復習舊知開始慢慢引導學生銜接所學知識,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難點。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初中數學與思政融合,提高思政的實效性。
初中學生正是處于發育青少年階段,活力無限,天真無邪。有句話說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的一言一行、思想政治形態對學生而言擁有極強的示范效果。因此,數學老師需要以身作則,將自己的語言與行為加以融合,將教書與育人加以融合,在課堂中需結合思政而展開。有了思政這個精神基礎,就不會在課堂中抱怨、監考時開小差等,有了思政這個精神基礎,就會處處為學生示范、認真治學,就會努力關懷自己的學生、精益求精,就會全面育人等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在數學教學中貫徹思政教育的主角。
盡管我們主張在數學教學中需結合思政教育而展開,然而這并非需將數學課變成“思政”課,數學老師不可在上課時進行一些空洞、無實際意義的說教。數學老師必須將數學和思政有效融合在一起,傳授的為數學知識,體現的卻是思政內涵;老師講解的為數學理論,呈現的卻是思政精神;講述的內容為數學,表達的卻是思政職責與義務……總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不只是學生的愿望,更是教師的責任。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作為數學教師,只要讓學生感到你是真的關心他,學生就會像親近朋友一樣親近你、信任你。那么這就需要架起一座信任的友誼橋梁,這樣學生機會經常找你聊天,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1.在心理上,初中生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比如在課堂上學生更喜歡自己舉手回答問題;而在生理方面,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快速成長階段,對自己各方面要求都會很多,所以在這個敏感的階段,教師對他們的尊重顯得尤為重要。
2.作為教師要多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以及講究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學生這種要求邏輯性強的學生,優生、差生之間,教師要應做到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
3.放下身段。教師需要主動跟學生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跟學生打成一片,是學生對你沒有防范心理,這樣學生才不會避諱,對教師也不會有膽怯的心理,進而才能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真實的水平,并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學科專業知識教學,面對信息時代對傳統思政方式的沖擊,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掌握網絡教育方法,創新思政方式,把數學與思政教學相結合。在數學教師是數學教育中貫徹思政相結合的主角,必須以身示范,把言傳和身教有機結合、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王娟.高校思政教育中時政思想的滲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91.
[2]魏忠發.基于傳統文化的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路徑分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4):44-45.
[3]趙地梅.高校思政教育滲入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科技資訊,2018,16(05):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