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基礎,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具體任務。其中指出,要堅決把受過刑事處罰、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惡、涉邪教等問題的人清理出村干部隊伍。這表明,實現鄉村有效治理,須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這些年來,全國各地都在探索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方式方法。其中最為寶貴的經驗有二:一是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勢能。二是明確了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的目標。
《意見》明確提出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說法,表明在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工作中,黨的領導和“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建設將加快融合。路線確定了,干部就是關鍵。干部選好了,就可以順利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否則,鄉村治理現代化將無從談起。
選拔使用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當前一項非常重要而急迫的工作。當前,村民自治已經有一套較為成熟的農村選舉,村務決策、管理和監督程序,但個別地方仍出現賄選現象,“村霸”也時有發生,甚至一些受過刑事處罰、涉黑涉惡人員控制了村級組織。一些村甚至因為選舉而陷入癱瘓,被迫由鄉鎮黨委政府“接管”。這些問題既損害了基層群眾的切身權益,也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成為基層治理當中的一顆“毒瘤”“地雷”。我們必須對其高度重視,下決心切除之。
如何彌補鄉村治理體制機制中存在的缺陷?6月2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提出要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這其中,選好用好村級組織帶頭人,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的執紀監督強化村務監督力量,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綜合中國政府網、《半月談》《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