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成績陸續出爐,考生正在緊張地填報志愿。一些對高校環境不熟悉的考生家長,為孩子的志愿填報晝夜難眠,茶飯不思。而社交媒體上,各色人等都以權威面目出現,以斬釘截鐵語氣給考生和家長下指導棋,而一種刻意放大的聲音,則是歷數學文科的種種不堪,告誡考生千萬不要選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等傳統人文學科。
鄙視和唱衰文科,當然不是今天才有。40年前高考恢復伊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順口溜就不脛而走。而40年后的今天,輿論對文科的鄙視,則更多是基于對現實利益的考量,認為學文科將來擇業面窄、收入低。
如果對高校學生就業信息做一些量化分析不難看出,這些年來,就業市場信息瞬息萬變,高校各專業就業形勢也是變幻莫測。所以,需要廣大考生和家長認真思考的是,今天即使眾口一詞交口稱贊的熱門專業,4年之后會不會變得門前冷落?
大學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學著一個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專業,每天都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怎么可能學好一個專業?
同時,現在的大學本科教育,許多都在走“淡化專業、強化通識”的道路,強調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許多學校還在努力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尊重學生入學之后的選擇權利。所以,對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學什么,而是學得怎么樣。因此,志愿填報時的過度焦慮其實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