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考古專家在江蘇省溧陽上興鎮經濟開發區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墩墓里發現一罐雞蛋。據了解,目前全國已有上千座土墩墓被挖掘研究,共有5例禽蛋隨葬品出土。而這一罐穿越2500年的雞蛋,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有考古價值的土墩墓禽蛋隨葬品。
考古專家介紹稱,該罐雞蛋所在的墓被稱為“子午墩”,建成于西周到春秋中晚期之間,在考古發掘前直徑40米、高7.4米,共有數十座墓葬,從上到下共有6層,11號墓位于第5層,經過1年的發掘,共出土文物近400件,其中就包括這罐雞蛋。
11號墓的墓穴并不大,僅能躺下一人,為什么會有一個大得像小山一樣的封土呢?原來,土墩墓是江南地區獨特的葬俗,與中原地區向地下挖墓穴不同,土墩墓是把死者放在平地或者石床上,再堆成饅頭狀封土,以這個中心點為圓心,向外擴張,其他死者被埋葬在周圍,因此封土越堆越高、越堆越大,有可能是一個家族的墓地。
從文物的數量較多來推斷,這座墓的主人應當是家族中地位較高的人,死后族人們用全套的儲存器、飲器和盛食器陪葬,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不會忍受饑餓。陶器內當初可能也裝有谷物等其他食物,但因為年代久遠,被腐蝕而蕩然無存。
考古隊員告訴記者,24日上午10點左右,他在清理這座墓葬時取下一只陶罐的蓋子,驚喜地發現里面是滿滿的一罐雞蛋,滿滿當當,大約20多個,盡管2500多年過去了,罐子里的雞蛋只破一個,其它的都非常完好。他看了看趕緊蓋上蓋子——這是2500年前的雞蛋,日曬和風吹都可能讓脆弱的文物開裂風化。經過這么長時間仍較完整保存實屬不易。
此次出土的雞蛋與現在的草雞蛋差不多大,雞蛋歷經2500年時光,應該基本被分解,而蛋殼是鈣質,性質穩定,因此能夠保存下來,所以這罐雞蛋有可能只留下“一罐雞蛋殼”??脊艑<艺f,雞蛋黃和雞蛋清是有機質,但也不排除保存條件好,雞蛋殼里的物質仍然有殘留。
這罐雞蛋將被放到恒溫恒濕柜中,在進一步的鑒定和化驗中,考古隊將采用三維X光掃描來確定雞蛋具體情況,并通過提取DNA等實驗來確定這雞蛋是腌制的還是新鮮的,同時也可以知道具體的“蛋齡”。(摘自《奇聞怪事》2019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