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電,非戴森不用;賞櫻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麥”不碰;選服裝,非“設計款”不穿……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民眾對精致生活的追求漸趨熱切。然而,當下一些年輕人超越自身實際,過度追逐所謂“品質生活”掩蓋下的預消費、高消費,無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錢包,掏空身心,侵蝕靈魂。
28歲的南京青年徐飛在文化傳媒行業工作,最近分期付款把開了不到1年的國產車“升級”成30多萬元的奧迪。拉風的背后,是信用卡上6位數的欠款。
融360消費調查顯示,我國90后在借貸市場中占比高達49.31%,位居亞洲同齡人首位。而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數據暴露出當下部分年輕人“面子”凌駕于“票子”之上的尷尬現實。一位資深刑警告訴記者,從近期辦理的多起“校園貸”案件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許多“校園貸”受害者,特別是女生,往往因為要購買一臺iPad,或是要做一個微整形手術,而在“校園貸”中越陷越深。“在她們眼中,iPad是精致生活的象征,是在公眾面前炫耀的資本。”
此外,在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意識中,不合群意味著不好相處,等同于異類,一些人因而陷入一種“假裝合群”的癥狀里,并為“偽合群”重金“買單”。從河南到蘇州務工的周超26歲,他說,同事中不少是本地人,家庭條件優越,如果不極力裝點自己,很容易被排擠、被冷落。一位網友也表示,城市里人與人之間差距過大,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收入。“接受不了同齡人比自己富的壓力,除了‘假精致’,還能怎么辦?”
生活中,有儀式感并不是壞事,但為了不切實際的“假精致”,讓自己焦頭爛額,甚至陷入“隱形貧困”,得不償失。一位心理學家表示,要有嶄新的價值判斷,改變物質比素質重要的觀點。“物質只是一時的,素質才是常伴一生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而打腫臉充胖子。”同時,客觀評價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揠苗助長,過早消費能力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