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提到劉伯承元帥,人們馬上會聯想起“獨眼戰神”“彝海結盟”等詞語。然而,對于軍事之外的劉伯承,人們卻知之甚少。劉伯承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他的六個子女中,有兩個是將軍,其中,女兒劉彌群是我國空軍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
叮囑兒女不要當“紅色貴族”
劉彌群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親是個很嚴厲的人,只要我們犯了錯誤,他就會狠狠地教育我們,指出我們錯在哪里。”
劉彌群記得,有一次她丟了母親買的新鋼筆,劉伯承知道后很不高興,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在戰爭年代,爸爸身邊有一個參謀,一天他突然哭了起來,爸爸問他為什么哭,參謀回答說丟失了一支紅藍鉛筆?!眲⒉信呐呐畠旱念^,語重心長地說:“人家一個參謀,丟了一支紅藍鉛筆就哭了起來,而你丟了一支鋼筆還不在乎……因為這支鋼筆不是你勞動得來的,而那位參謀從小打草喂豬,知道鉛筆來之不易?!?/p>
1964年,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開展,大學生需到農村參加“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兒參加。“父親要我下去體會一下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很嚴肅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他說下農村是好事,不要讓人說我們是‘紅墻里的貴族’。”
父親學習的訣竅就是刻苦
劉伯承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然后叫醒子女一起背書、習字?!啊》ê跎?,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親常常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之道——做學問要給自己樹立高標準,嚴要求?!?/p>
劉伯承學習俄語的經歷,成了孩子們最生動的教材。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后,35歲的劉伯承受中共中央委派,從上海來到蘇聯,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深造。劉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納西耶夫”,進校報到時,他仍在心里默念著這個名字,卻突然發現,周圍的人都看著他哄笑起來,原來上面已經點到“阿法納西耶夫”了,他愣是沒聽出來。劉伯承從此堅定了要學好俄語的信念。
1930年,留學3年的劉伯承回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劉伯承在軍事生涯中一貫遵循的原則。他從不拘泥于書本上的東西?;貒?,劉伯承在緊張艱苦的戰爭年代,在馬背上構思,在油燈下寫作,先后寫下了390萬字的軍事文獻,翻譯了190萬字的蘇聯教令教例等譯著。
“父親對待學習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們全家。我的記憶力并不是太好,但至今還能背誦小時候他讓我們背的古文。”劉彌群說。
在父親的教育下,劉彌群和其他兄妹全都是干技術工作出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