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豆
【關鍵詞】 ?山水風物 語言之美 意境之美 讀寫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082-01
美麗的張家界如詩如畫,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美譽。水映嵐光,峰迷香霧,天際凝眸,云中漫步,每一處都是風景,每一處都有故事。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將張家界的山水風物凝練成詩文,讓山水風物之美與散文藝術之美高度契合。
對話張家界山水風物,就意味著以張家界山水風物為題材的散文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張家界獨特的地貌特征,每一個來張家界賞玩的人都會感受到她特有的古樸氣質,沉靜卻不沉悶,秀美中帶著粗獷,素雅中暗涌生機。這種靜靜的張力在以張家界山水風物為題材的散文中屢見不鮮。當然在以張家界為題材的散文在山水風物之外,無不涌動著作家對家鄉的熱愛,對生命現象、生活態度、人生真諦的精妙詮釋。
對話張家界山水風物,以張家界山水風物為題材的散文不僅可以培養中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能夠培養中學生審美的意識。尤其是那些優秀的散文不僅能給中學生以美的語言范本、詩的意境享受,還能拓展他們的視野,啟迪他們的思想,撞擊他們的心扉。從近幾年的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文來看,散文也是高考試卷中的重要閱讀文本之一。高考要求考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學會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關注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鑒于此我們《對話張家界學習讀與寫》校本課程教材課題組不遺余力地把對話以張家界山水風物為題材的散文編入了這本校本課程教材的第一單元“對話張家界山水風物學習散文的讀與寫”。
“對話張家界山水風物,學習散文的讀與寫”這個單元所選散文均來自本土知名作家,文本具有地域性和典范性。選材有桑植八大公山的水,有武陵源天子山的峰,有永定區王家坪的九都文化,也有慈利縣五雷山的道教文化。《八大公山的水》用樸實的語言寫出了水之純、水之甜,更描摹了水的魂,這是水的品質,同時也是家鄉人民的品質;《第三千零一峰是銅像》文質兼美,氣魄浩大,寫出對包括賀龍銅像在內的這片拔地而起的張家界奇峰由衷地贊賞、激奮的審美感。《百年吟誦從未遠》詩意濃郁,風物與人文相結合,寫出了王家坪獨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一山鐘鳴塵凈的造化》凸顯了山的神奇,山的靈性,行文活潑,思緒綿長,寓風物與哲理于一體。選取的這四篇散文從不同角度展現家鄉的自然風貌,文化內涵,語言上或直抒胸臆、淋漓盡致,或曲徑通幽、含蓄蘊藉,或信手拈來、如數家常,或濃筆重抹、一詠三嘆。
學習“對話張家界山水風物,學習散文的讀與寫”這個單元,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把握其韻律,體味其意象,生動再現作者描摹的畫面。再次,還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例如讓學生從《八大公山的水》中學習傳承家鄉人民美好的品質;從《第三千零一峰是銅像》感悟先烈偉大的精神。同時,學習散文還要注意作者語言的表達特點,揣摩不同的語言風格,學習其中的表現手法、行文技巧。例如《百年吟誦從未遠》中的“遠隔了千重山萬重水,一根鄉弦就能穿透時空的蕭墻;面臨了堅船利炮殺伐聲近,一聲吟哦就能警醒沉睡的雄獅。大至封疆固土,小到凝聚人心。總有一種深沉而厚重的沉積堅實地根植于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方土地,如奔涌巖漿”,這一句話句式工整,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王家坪永久的生命力,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語言,學習仿寫。
言為心聲,散文是生命的體驗。學習散文對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提升有極大幫助。學習本單元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的心靈搏動,體會作品所描述的美景,所流露的情感,所傳遞的文化,由此進入一種審美與文化的境界中。要引導學生將日常中所看所聞所思,逐一形成自己的心境,然后用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形成心靈感悟,形心靈隨筆,做到筆隨心到,筆隨心走,筆隨心涌,用優美的文字直透內心的感應和理智的回響。
對話張家界山水風物散文,借助《對話張家界學習讀與寫》校本課程教材,認真搞好散文教學,注重散文的教學方法,讓散文的教學更加具有美的特質。在強化學生認知智能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引導學生品味張家界散文原汁原味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對于幫助學生認識人生和寫作,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們以期借助《對話張家界學習讀與寫》校本課程教材以期實現中學生散文讀寫一體化的完美契合。
注明:本文為湖南省張家界市社科聯市級重點課題(課題編號zjjsk201803)《對話張家界學習讀與寫》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