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是甘肅旅游強省戰略的主要抓手,肩負著重要戰略意義和使命。作為參與地區之一的阿克塞在旅游業發展雖正經歷著快速發展的階段,但受制于其經濟波動及旅游發展要素的不足,阻礙了其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之步伐。因而,本文立足于阿克塞旅游業發展的現實,從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背景下來分析在其經濟低迷的現實下旅游業在發展上所處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旅游業;路徑
一、旅游圈及大敦煌文化旅游圈
(一)“旅游圈”概念之辨析
“旅游圈”一詞被學術界探討較多,對旅游圈概念的探討也多集中于區域協作方面。如閻友兵、李輝恒認為旅游圈是為了獲得最佳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以旅游資源為核心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圍的協作區域,是一定區域內各種旅游經濟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區域空間組織形式。旅游圈究其本身首先是旅游協作區,協作是推進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形式,內容就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其次是旅游圈不僅僅是地理概念,也與經濟密切相關。旅游圈的構建除旅游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聯系性外,一方面,依賴于地區間經濟的聯系性,其程度愈高,要素流動性愈強,對旅游圈的支撐作用也就愈顯著;另一方面,旅游圈構建目的在于盡可能地獲取最大化的共同利益,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經濟利益,這也是推動地區旅游協作內在動力所在。所以說以地區間旅游協作為形式、以旅游要素合理化配置為內容、以追逐共同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為目的是旅游圈的內涵所在。
(二)大敦煌文化旅游圈
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又稱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主要涵蓋敦煌、阿克塞、肅北、瓜州四個地區。從地理空間分布來看,以敦煌為中心,阿克塞、肅北、瓜州環繞其周圍,構成“一核三輔”的區域空間格局;從旅游資源分布來看,四地間匯集了地質奇觀、民族風情、歷史文化遺址等眾多文化旅游資源,獨特性與互補性兼具,奠定了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圈的基礎。從現實發展來看,敦煌作為知名文化旅游勝地,其旅游影響力不言而喻。而阿克塞、肅北、瓜州三地則在旅游業發展上相對滯后。建設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就在于通過借助敦煌的名片效應,以四地協作的形式,整合各地文旅資源,充分挖掘特色,完善文旅要素供給,壯大區域文旅經濟總量,提升區域文旅消費水平。
建設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既是在面臨外部競爭不斷加劇下所做的戰略調整,也是在重大機遇面前的主動把握。旅游業競爭日益加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區域旅游合作漸成大勢。當前,諸多以客源互送等形式為主的旅游合作聯盟、旅游協作區已形成,各區域在整合其旅游資源的同時,強化其區域旅游業整體競爭力。這對以“單打獨斗式”為主的地區而言其所面臨的外部競爭沖擊就愈大。因而,構建大敦煌旅游圈正是在外部競爭不斷加劇下所做的戰略調整。另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旅游業呈快速發展之勢。坐擁三處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2018年敦煌年接待游客更是突破千萬人次。甘肅省提出的旅游強省戰略中敦煌旅游更是被視為龍頭。顯然,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正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及甘肅旅游強省戰略機遇下的主動把握。
二、阿克塞旅游資源條件
(一)多元的自然地貌景觀
阿克塞是全國三大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地域面積達31374平方公里,約占甘肅省面積的7.1%。廣袤的大地上匯集了戈壁、沙漠、丹霞、草原、綠洲、湖泊等多元地貌景觀。其中,大蘇干湖是甘肅最大內陸性湖泊,周圍分布有大片的濕地草原,既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也是游牧民族理想的生活地,尤其在夏季,湖泊之藍與草原之綠構成絕美的風景線。秋天,在多壩溝胡楊峽既可觀賞夾山險峻的石壁,也可在猶如峽谷的探溝邊欣賞金黃胡楊之景。在阿爾金山主峰腳下,紅柳溝柱狀丹霞地貌以柱廊、宮殿、佛像等形狀為主,丹霞地貌專家黃進教授在考察過程中更是當場寫下了“中國丹霞第一”的題詞。此外,阿克塞國家沙漠公園是世界上少有的與城市零距離接觸的沙漠公園,也是我國第23個國家沙漠公園,是體驗各種諸如徒步、越野等沙漠游樂項目的理想去處。
(二)濃郁的哈薩克族風情
阿克塞是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域內哈薩克族風情濃郁,在習俗、飲食、音樂上等多方面都帶有鮮明的哈薩克特征。哈薩克族屬以游牧生活方式為主的民族,在飲食上多以牛羊肉類和奶類為主。在傳統音樂方面,已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阿肯阿依特斯也就是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民族最具有群眾性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逢年過節,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阿克塞還有4項省級非遺項目,分別為哈薩克氈房制作、叼羊、刺繡、姑娘追。此外,在阿克塞建有展示哈薩克文化、歷史的民族博物館,也有集哈薩克族風情旅游、觀光、娛樂、購物、食宿為一體的哈薩克民族風情園。
(三)“網紅旅游資源”的凸起
阿克塞就其對外知名度而言,與鄰近敦煌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就在這樣一個小縣城卻逐漸涌現出了具備“網紅效應”的旅游資源,使得阿克塞被越來越多的游客所熟知。這一網紅資源就是阿克塞的老縣城舊址——博羅轉井鎮。1998年,阿克塞縣城正式由博羅轉井鎮遷至現在的紅柳灣鎮,原縣城則被廢棄。破敗不堪的舊址因被電影《九層妖塔》作為其石油小鎮的拍攝地,被觀眾所熟知,也由此吸引眾多游客來此“打卡”。游客的紛至沓來也使得博羅轉井的網紅氣質越發凸顯。
三、阿克塞旅游業發展現狀
多元化的自然地貌景觀、濃郁的哈薩克族風情以及“網紅”旅游資源的凸起,為阿克塞奠定了堅實的旅游資源基礎,也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條件支撐。在絲路游熱度的輻射帶動下,阿克塞旅游業也實現快速發展。
(一)旅游人數、收入逐年攀升,旅游經濟比重逐步增加
在2013年到2018年間,阿克塞旅游人數、收入兩項指標呈現逐年攀升勢頭。如圖1所示,2013年阿克塞縣旅游人數、收入分別達到16.2萬人次、1.23億元,到2018年兩項指標分別增至44.1萬人次、3.8億元。數據的明顯變化說明阿克塞旅游對游客吸引力在逐步得到增強,其在旅游業發展中的潛力正逐步被激發。
旅游經濟正逐步成為阿克塞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13年到2018年間,阿克塞旅游收入占當地GDP比重由9%增至40.3%,這說明其旅游經濟體量正迅速增加,在地區經濟中重要程度得到加強。旅游業雖不能完全歸屬于第三產業,但其同第三產業的聯系卻是緊密的。在一定程度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變化也可間接反映旅游業對經濟的重要性。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變化看,2013年到2018年阿克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1.12%增至62.57%。這主要源于兩點:一是阿克塞高度依賴的工業增速下滑明顯,地區經濟總量出現大幅萎縮;二是旅游業發展迅速,使該地區旅游經濟體量有所擴大,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旅游業主要部門規模有所擴大,但仍呈現小而散的特征
旅游業所涉及的部門主要有住宿餐飲業、旅行業、旅游交通業等。2013年到2018年間,當地的酒店由6家增至11家,與旅游人數增長趨勢形成“呼應”,其中,星級賓館僅一家,占酒店總數的9%。當地旅行社長期保持在1家。另外,阿克塞現已基本形成與敦煌、肅北及通往青海方向的路網結構。2019年底敦格鐵路將全線通車,屆時阿克塞將實現與肅北、敦煌三地間的鐵路連接,改善其對外的交通條件。從以上變化來看,隨著近年來旅游人數持續性增長,以酒店為代表的住宿餐飲業變化顯著,但大多以個體投資為主,經營主體較分散,規模小,服務層次相對較低。另外,阿克塞對外交通雖在逐步得到加強,但缺乏高等級特別是直達旅游景區的公路的現實制約仍是存在的。
(三)旅游開發逐步加快,但知名景區仍缺乏
阿克塞縣旅游開發在2000年開始起步,并在當時就已編制完成了《阿克塞縣旅游規劃》。但其真正旅游進行開發卻是在2010年后。截至2018年底,阿克塞從事文旅開發公司達6家,正在建設及已建成旅游景區達12個。3A級景區2家(民族風情園、金山湖水上樂園)、2A級景區1家(蘇干湖景區)。博羅轉井老縣城影視基地、庫姆塔格沙漠公園等一批文旅項目正在建設。此外,阿克塞縣打造了沙漠騎駝、騎馬自助游、“姑娘追”馬術表演等特色旅游項目及舉辦賽馬匯、阿依特斯等民族風情盛會。顯然,阿克塞在旅游開發步伐上有所加快。但在總體上旅游開發仍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當前建成開放景區數相對較少。尤其是在A級景區建設方面,數量少且景區質量級別較低,缺乏具有較高吸引力的高質量景區。
四、阿克塞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之困境
(一)地方政府資金投入能力有限
阿克塞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在旅游開發有著明顯的滯后性,尤其是旅游基礎設施方面,包括如上文所述的景區數量少且質量低的問題其部分原因就在于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而在當前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經濟比重不斷增加,主導產業低迷的背景下,阿克塞大力發展旅游業勢在必行。但其在前期投入的不足,也意味著在后期旅游開發投入上必然要承受更重的負擔,而阿克塞以政府為主導的地方性旅游開發的投入方式也是對地方財力進行著拷問。對照阿克塞的產業結構,可發現其過于倚重以石棉為代表的資源型產業。在2013年到2018年間,在國家去產能宏觀政策調控、祁連山環保問題整改及甘肅產業政策調整多重影響下,阿克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明顯。據統計,2013年到2018年間,阿克塞第二產業占比由65.26%降至31.28%。這樣的降幅對倚重工業的阿克塞的經濟增長構成沉重打擊,這從GDP變化就能明顯感受到。2013年阿克塞GDP為13.08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8.54億,而到2018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則縮減至2.95億,GDP則減至9.43億。經濟的劇烈波動一方面反映的是經濟結構單一化的弊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對當地旅游投入的制約性愈來愈大。鑒于此,依靠地方政府的旅游投入模式必將難以持續。
(二)人力資本存量偏低
阿克塞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人才瓶頸便是一大制約。阿克塞是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截至2017年底,全縣總人口為9229人。其中哈薩克族為3419人,占比為37.05%。從人口基數講,阿克塞在四地間人口最少。除部分餐飲外,哈薩克族成員在其他旅游服務方面參與度并不高。另外,當地有導游證的旅游專業服務人員更是寥寥。人力資本不足的現狀必然將制約阿克塞旅游業進一步發展。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就要認識到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各方積極參與,而在本質上更是人的參與。因而,人力資本不足恰又是對阿克塞旅游業發展道路上的又一現實拷問。
五、阿克塞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之路徑
(一)以旅游協同形式推進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
旅游業協同發展是阿克塞同周邊地區共建大敦煌文化旅游圈的必然取向。阿克塞有著較好的特色旅游資源條件基礎,但受制于其內部在資金投入及人才供給上的不足,旅游業尚處在規模小且缺乏高等級旅游景區的現狀中。若將阿克塞旅游業視為一個系統,依據協同理論,內部要素的不足使其各子系統間缺乏協調,要打破這種無序性,借助外部能量流便是其重要的一項。而作為甘肅旅游強省戰略主要抓手的大敦煌旅游圈建設恰好可為其提供外部能量流。這就需要阿克塞同其鄰近地區旅游業進行協同。在開發投入方面上,一是爭取甘肅省級及酒泉市級的支持,設立大敦煌文化旅游發展基金,并同時設立大敦煌文旅投融資平臺,以強化融資能力,保障其旅游基礎設施及旅游開發建設。二是依托敦煌文旅集團,將阿克塞、肅北、瓜州三地納入其中,設立相應子公司,在壯大敦煌文旅的同時也將有利于形成區域旅游人才一體化培養、流動機制。另外,構建大敦煌文化旅游聯盟,搭建旅游企業協同信息平臺,使阿克塞旅游企業與其余三地旅游企業實現信息、資源上共享,共同服務于大敦煌文旅產業的發展。
(二)定準位,突特色
阿克塞以哈薩克文化為特色的風情體驗是其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但因旅游開發不足,在一些旅游項目上往往同鄰近地區呈現一定程度的同質化。在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背景下,如何降低這種同質化、突出哈薩克文化更深層次的特質應是值得思考的。特別是要在如何深化哈薩克文化體驗性方面去著力。另外,博羅轉井旅游資源的網紅效應是阿克塞當前提升旅游知名度的有利方面。博羅轉井借助電影而被觀眾所熟知,這恰恰也是阿克塞被游客所熟知的重要契機。現在博羅轉井已經成為集電影取景、游客打卡的網紅之地,阿克塞就應借此機會大力以九層妖塔取景地進行宣傳,一方面,吸引更多的電影投資人、導演前來拍攝取景,另一方面,就是挖掘游客游覽需求,不能僅僅是讓游客來拍張照片,應積極制定對此的旅游項目規劃,盡可能將影視拍攝與景區建設統籌起來一起做,增加更多的體驗式項目,將這網紅旅游資源做成阿克塞旅游的一張重要名片。另外,更要認識到當這種效應發揮到一定程度后,阿克塞可由此進行擴展,一方面,形成其內部景區間的聯動,另一方面,也可與其鄰近地區形成聯動,從而成為支撐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的重要一極。
(三)借助有利條件,大力發展自駕游
自駕游將是阿克塞旅游未來發展的主要類型。發展自駕游,阿克塞具有區位優勢。從地理位置來看,阿克塞是敦煌人青海必經之地,由從河西走廊到敦煌的游客可經阿克塞去往青海,形成外部旅游環線。另外,還可構建酒泉內部旅游環線,由酒泉市區經嘉峪關直到敦煌(瓜州)的游客,也可再由阿克塞過肅北再到嘉峪關、酒泉等地。加之阿克塞地廣且景區分散的特征,自駕游顯然會更合適。這樣一來,也為大敦煌旅游圈內部旅游路線串聯化打造提供基礎。
推進互聯互通是支持自駕游發展的先決條件。發展自駕游最大制約在于阿克塞連通周圍地區的道路通達性較差,道路等級低。但這并非阿克塞一地就可自行解決的,需同周邊相鄰地區合作進行。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設恰好為此提供了機遇。一方面,阿克塞需借助國家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特別是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阿克塞也要積極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共同打造西北自駕游的重要目的地。
參考文獻:
[1]閻友兵,李輝恒.關于旅游圈的理論探討[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
[2]汪宇明.核心—邊緣理論在區域旅游規劃中的運用[J].經濟地理,2002.
[3]田云國.我國自駕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報,2019.
[4]薛健.“一帶一路”:大時代大布局大戰略[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5.
[5]姜安印,劉曉偉.“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西北五省區旅游業協同發展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作者簡介:
段新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