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隨著技術的進步,使得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工作成為可能,普通大眾有更多閑暇時間和收入通過旅游來放松自身。澳大利亞目前旅游業呈現出沿海旅游、生態旅游、原住民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繁榮的特征,對旅游業發展的啟示:應大力發展沿海旅游,鼓勵生態旅游的方式;應大力發展少數民族聚居地旅游;應通過產學融合,培養職業素養高的旅游業從業人才。
關鍵詞:沿海旅游;生態旅游;原住民旅游
旅游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化肥技術的發展以及遺傳學知識的進步使得農亞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機械自動化和規模化生產使得工業產品的生產數量得到大量增加,這都使得采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成為可能,導致普通大眾有更多的收入和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發展旅游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美國、法國等許多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旅游業作為國家戰略。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與我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資源占有量方面有較大差異,同時也與我國有一些相似特征。首先澳大利亞和我國同屬世界國土面積大國,分別位列世界第六大和第三大國土面積大國。其次,澳大利亞擁有3.7萬多公里海岸線,我國擁有1.8萬多公里海岸線,兩國都有豐富海洋資源發展旅游業。最后,澳大利亞是有土著居民和世界各地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國是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兩國都有民族的多樣性可以為旅游業發展助力。
一、澳大利亞地理環境和旅游業發展現狀簡介
澳大利亞擁有廣闊的土地,其領土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所有這些領域都提供了寶貴的國家資源,這可以納人生態旅游業。所有這些領域都可以供旅游者參觀,體驗和研究。
澳大利亞著名的海洋區域是大堡礁,珊瑚礁,珊瑚海,塔斯馬尼亞島,寧格羅邊緣礁。游客可以通過探索豐富的海洋自然區域進行生態旅游。澳大利亞也有很多沙漠,因為大陸的中心位于南緯30°,這是世界上大多數沙漠所處的大致距離。在過去的2000萬年里,澳大利亞一直是一個大部分是干旱的國家,能夠適應干燥條件的生物。如果該國因氣候變化而變得更加干旱,實際上可以幫助保護澳大利亞未來的野生動植物。該國也有營養貧瘠的土壤.因為它沒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經歷土壤形成的冰河時代,這導致澳大利亞土壤中缺乏營養,因此固氮量較高植物比其他大陸要多。另外,澳大利亞植物的碳含量導致廣泛的周期性叢林火災。
澳大利亞的地形變異性很小,地形變異性成為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對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的一個主要影響是引入人類到大陸。人類進入澳大利亞大陸大約在65,000到4萬年前。這恰逢澳大利亞大陸上的許多大)'哺乳動物,如巨型袋鼠和大型哺乳動物大晰蝎滅絕,原來的澳大利亞人扮演著獵人和采集者的角色。盡管過去人類的行為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澳大利亞目前已努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并批準了相應的公約和準則進行約束。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東北部沿海有大堡礁。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里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班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澳大利亞的約七成的國土屬于干早或半干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澳大利亞有多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1/5。
20世紀40年代,澳大利亞的旅游業一直在穩步增長,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00萬。在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旅游業產值增長了36%,使其成為經濟發展與旅游合作組織定義的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大部分旅游業集中在澳大利亞的東部海岸線。這個包括悉尼,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和新城堡等沿海城市。澳大利亞大多數人口也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區;大多數人住在距離海岸100公里的范圍內。沿海地區興建了大量建造物,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黃金海岸的公寓樓的建設,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與原住民旅游
生態旅游的定義是進入一個不受干擾的地區,旅游的重點是體驗自然和文化;生態旅游者應該以非惡化的方式欣賞,學習和享受自然。生態旅游應該是低影響,非消費和地方導向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可持續管理;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和道德問題。生態旅游應該使當地社區受益,支持當地和全國的保護工作,以及展現自然和文化環境。
在澳大利亞的生態旅游是由推出了國家生態旅游戰略的國家生態旅游計劃指定的。另一個促進澳大利亞生態旅游的機構是澳大利亞生態旅游(EA),負責國家生態旅游認證計劃(NEAP)。他們將生態旅游定義為“生態的可持續旅游業,主要側重于體驗和欣賞自然區域里的環境和文化”。NEAP可以評估住宿,旅游和生態認證計劃下的景點。
澳大利亞的土著旅游在世界上是比較著名的。18世紀下半葉,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并宣布這片土地屬于英國。接著,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
在澳大利亞約370種土著旅游產品中,目前有30種屬于生態旅游的定義。當前有促進兩種形式的旅游空間,并且特別需要提升澳大利亞土著人民的社會經濟狀況。土著生態旅游是指以土著人民所擁有的自然環境作為主要的景點旅游業,也是以土著人的視角對自然和文化環境進行詮釋。重要的是要強調土著人對其的所有權,因為如果土著人來制定一個地區有關旅游規模,速度和范圍的管理決策會更加讓人信服。澳大利亞原著民旅游局將土著旅游與生態旅游聯系起來,因為兩者都與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有關。兩個行業都可以通過加入另一個行業來實現多元化經營。另外,原著民社區可以從增加的就業機會中受益,將旅游業擴展到生態旅游。
三、對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啟示
首先,大力發展沿海旅游,鼓勵生態旅游的方式。我國擁有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多個省份如遼寧、山東、河北、江蘇、浙江、廣東等都沿海省份,在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的情況下,結合現有的如沙灘、礁、嶼等自然旅游資源,可以發展生態旅游的方式,鼓勵游客以非破壞環境的方式進行欣賞和體驗。
其次,大力發展少數民族聚居地旅游。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西北和西南有多個省份和自治區是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如新疆、西藏、云南、廣西、貴州等省份。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節日,風俗習慣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是我國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國內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旅游城市有凱里、臨滄、德宏、喀什、延邊、西雙版納、蒙自、恩施等。當前少數民族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地形地貌的特殊導致的交通上的不便和少數民族旅游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當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提高招商引資加大對當地道路、橋梁等設施的建設和改造;通過電視、網絡以及參加相應的文化活動等提升當地少數民族的旅游品牌知名度。
最后,通過產學融合,培養職業素養高的旅游業從業人才。我國目前有高等院校兩千多所,其中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旅游管理等相關專業,為全國各地旅游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相關畢業生。為提升旅游業從業人員的綜合業務素養,開展產學融合的模式培養人才很有必要。產學融合按合作主體的關系可分為校內產學合作模式和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
1.校內產學合作模式
高校為促進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利用校內自身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人才優勢,創辦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并將經營實體與旅游管理教學實習基地合二為一,以達到人才培養與經營效益并舉的目的。該模式的優勢在于,便于學校統一有效地管理和規劃;能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知識轉化為產品;能促進學校主動進行市場定位,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能較好協調旅游管理教學與產業間的關系。
2.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
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市場化的經營與生產不是高校的優勢,學校市場開發能力弱,校內企業資產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產學融合有必要與校外企業結合。通過與高校合作,校外企業獲得了旅游管理人才的有力支撐,提高了企業創新能力,促進了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市場份額的拓寬。
參考文獻:
[1]劉文海.世界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及啟迪[J].中國市場,2012(33):62-65.
[2]Steffen,W.,Burbidge A.&Hughes L.Australia’s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M].Canberra:Csiro,2009.
[3]McNamara,K.,&Gibson,C.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Practice?A Macro-scale Profile of Tourist Accom-modation Facilities in Australia,Coastal Zone[J].Journal of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1):85-100.
[4]Buultjens,J.,Gale,D.,&White,N.Synergiesbetween Australian indigenous tourism and ecotourism:possi-bilities and problems for future development[J].Journal of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4):497-513.
作者簡介:
熊沛然,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