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重慶自貿區獲批跨境電商零售試點城市以來,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發展迅速。但是,與之配套的跨境電商通關人才卻供給不足,尤其是精通網購保稅備貨模式的人才。本文對重慶自貿區跨境電商通關人才素質要求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方便高校培養跨境電商通關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境電商;通關人才;素質要求
一、研究背景
重慶自2012年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后又被國務院批準為自由貿易試驗區。根據海關總署的規定,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業務應在跨境電商試點城市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開展。2016年財政部規定實行跨境電商零售稅收改革,取消按行郵稅方式征收和取消單個訂單免征額的規定。同時對可以開展貿易的商品實行“正面清單”,對跨境電商業務進行了規范。2019年7月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著重強調:“支持自貿試驗區在改革開放方面更多先行先試;部署完善跨境電商等新業態促進政策。”重慶自獲批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跨境電商發展迅速。重慶可以開展的跨境電商零售業務有一般進出口和網購保稅備貨進出口四種類型,其中網購保稅備貨進口業務占據了整個業務量的90%左右。根據重慶海關的規定,轄區內各電商企業必須要按海關總署和重慶海關的規定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重慶市口岸的跨境電商公共平臺進行企業備案、商品備案、報關申報及接受后續監管。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
本研究主要由本人實地考察、電話調查及網絡人才市場調查重慶自貿區范圍內部分典型的跨境電商零售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通過與部分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或其關務負責人進行交流,整合了當前重慶自貿區跨境電商零售企業對通關人才需求的現狀。整個調研過程主要圍繞跨境電商通關人才的基礎素質、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幾個方面展開。
三、通關人才素質要求
本人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到,重慶自貿區跨境電商企業對通關人才素質需求主要呈現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精通報關業務流程和操作注意事項。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業務,不管是一般進出口,還是網購保稅備貨進出口,都需要涉及到向海關進行申報。所以,企業需要對報關業務流程精通、對報關單填制熟練、對進出口報關單證準備專業的關務人才。就業務量較大的網購保稅備貨進口業務而言,海關總署要求各直屬海關參考保稅物流通關模式進行。在網購保稅備貨進口業務背景下,企業需要通關人才除了具備基本的一般貿易報關執業能力外,還需要掌握保稅物流相關的以企業為單位的電子賬冊聯網監管。所以,通關人才還需要掌握跨境電商保稅電子賬冊的申請、電子賬冊產品核增及電子賬冊核銷全套業務。
第二,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處理異常的能力。跨境電商通關業務,是基于一般貿易報關基礎上的特殊通關業務。與一般貿易及普通保稅物流相比.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重慶口岸辦地方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上進行企業備案、商品備案和“四單”申報(即跨境電商交易、物流、支付和跨境電商進出境貨物備案清單信息),每個業務環節都涉及海關監管。假如任何環節出現異常,都有可能影響到跨境電商業務的正常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任何異常,都需要跨境電商通關人才及時與海關溝通協調。在出現異常后,報關人員應當能夠思路清晰,知道處理異常的關鍵點。并能利用隨附的報關單證與海關解釋,證明單、證和貨一致。
第三,需要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的編排原則,能掌握商品編碼預歸類技巧和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正面清單”內商品編碼預歸類技巧。跨境電商企業在完成海關注冊登記后,開展業務的第一步就是進出口商品備案。尤其是在網購保稅備貨模式下,企業需要進行電子賬冊申請和商品備案。這時就需要跨境電商通關人員先對公司內部相關部門或境外廠商提供的商品的海關規范申報要素信息,對商品進行準確預歸類。正確對商品進行預歸類的主要途徑有在掌握擬進口商品常識和信息的前提下,對商品編碼協調制度六條總規則的吃透和對海關總署行政裁定和直屬海關預歸類決定書進行援引。另外,還要學會運用海關總署關稅征管司編著的《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對疑難商品進行正確歸類。
四、結論
隨跨境電商業務的迅速發展,與跨境電商業務相對應的通關人才需求量也會增加。所以,廣大開設了報關與國際貨運、跨境電商專業的院校,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報關業務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和商品預歸類的運用能力,課程開設與工作過程相符,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更適應行業需要。
參考文獻:
[1]易亞蘭.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新政對跨境網購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大學,2017.
[2]林青.進出口商品歸類實務(第三版)[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8.
[3]中國政府網.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創新自主權落實情況匯報等.[EB/OL].[2019-07-03].http://www.gov.cn/premier/2019-07/03/content_5405760.htm
[4]余建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新政評析[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37(5):97-106.
作者簡介:
劉維龍,重慶交通職業學院,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