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華麗轉身,取得了巨大成就,其高速增長堪稱“世界奇跡”。這勢必對已有經濟發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引起一場意義深刻的經濟轉型。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和主導,必須率先進行戰略調整,在經濟轉型的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引領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這也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對經濟轉型發展和國有企業現狀及問題的分析,指出國家倡導的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良好機遇,并對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的具體舉措進行了探討,希望通過分析論證更加明確國企改革的方向和步驟。
關鍵詞:經濟轉型升級;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
一、經濟轉型為國有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不斷加快的形勢下,國有企業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經濟總體全球化失利,集團化、區域化特征明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已經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形成了。美國謀求世界霸主地位同世界走向多極化的趨勢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克服的歷史性矛盾。今后美日歐之間的斗爭將趨于激化,短期內不會改變“一超多強”的格局。作為未來全球經濟的操盤者之一,中國企業面臨著廣闊的國際機遇。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我們在世界經濟領域廣泛爭取話語權,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設等多個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中,這些都表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上升到一定位次。然而,自2010年起我國經濟增速由于正在進行的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而持續下滑,但是這也恰恰是促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的潛力依然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其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最重要的是使國有企業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國有企業必須敏銳地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拓展發展空間,盡快形成國有企業的新優勢。
二、當前國有企業的現狀和問題
(一)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現狀
國有企業的數量大大減少。目前全國企業總數1400萬家,國有企業15萬多家,比改革初期32萬家大大減少。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國有企業規模和競爭力顯著提高,出現了一批世界500強公司,建立了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形成了以股權轉讓為主的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格局。
(二)國有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代企業制度名不符實,國有企業產權主體未真正實現多元化。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一些企業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依然代表國家行使職權,沒有真正發揮市場經濟中的出資人功能,同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唯一股”“優勢股”的形式繼續干預并控制企業,體現在人事任免、管理考核等方面,使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縮手縮腳,導致企業產權主體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相悖。
2.國有企業“所有者虛置”,無法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所謂“所有者虛置”不是指沒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不能切實負起應有的責任。這常被用來解釋國有企業經營不善和持續虧損等現象。國有企業的領導入由于并不是企業的真正所有者,而缺乏明確的盈利動機,從而降低了對國有資產經營好壞、流失與否、效益分配等情況的關注度與參與度,這也是傳統體制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使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削弱。
3.國有企業戰線過長,產品結構不合理,管理落后。表現為以下四點。一是生產結構不夠合理,表現為低水平下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又表現為企業生產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產業技術結構不夠合理。技術和質量的提高過分依賴引進,自主開發能力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顯得不太適應。三是高技術產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相對落后。尤其一些國有企業中,其設施設備陳舊缺乏維護保養又無力更新改造,產品品種單一,技術落后,更新換代跟不上社會節奏,缺乏市場競爭力。四是企業內部制度形同虛設,基礎管理較差,導致企業效益不斷下降,虧損日益嚴重。據統計,目前占企業總數60%以上的國有企業處于明虧或潛虧狀態,折舊提取嚴重不足,自有流動資金減少。
三、國家出臺的最新《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針對上述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2015年8月國家出臺了最新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中國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共8章30條,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指導意見共有“六個亮點”:一是時間節點:2020年取得重大進展(劃出工期,加快推進,不許拖拉);二是分類改革:商業類國企和公益類國企(商業類:放進市場,考核業績和保值增值,公益類:成本控制、服務質量、運營效率);三是股權多元,完善治理,改制上市(國企領導分類管理,薪酬分類);四是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PPP,技術人員與管理層持股);五是國資管理: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到管資本(企業真正自主,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股東);六是加強黨的領導(黨委書記一崗雙責,書記任董事長,不兼總經理)。根據意見的內容,國有企業總體目標是抓大放小,公司化改造,收縮國有企業經濟戰線,改善國有資產配置結構,提高國有企業效益。《指導意見》指明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和目標,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后期實施。
四、國有企業改革落實舉措探討
(一)嚴格按照《指導意見》的分類標準,推進國有企業調整重組,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經濟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這個文件中關于國有企業的定位,會使國有企業陷人生產經營的“盈利性使命”與“公共政策性使命”的訴求沖突中,而無法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作用,必須給予國有企業具體明確的使命定位。這就要求對國有企業進行具體分類,不同類型的企業應該承擔國有經濟的不同功能定位。《指導意見》已明確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兩類,并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當前,各國有大型央企的合并重組潮,就是積極踐行這一改革舉措的具體實施。
(二)以規范董事會建設為抓手,健全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在管控架構上,要構建定位清晰的三層戰略管控架構。一是在治理結構上建立有效制衡公司治理機構,推行董事會授權制度,實現董事會授權全覆蓋,一些大型央企已經實現了董事長、書記“一肩挑”,并在企業內部推行。二是優化董事會組成結構,擴大外部董事所占比例,完全由外部董事和專職董事形成主導機構。三是強化董事評價和管理考核機制,對專職董事建立全面考核制度,考核履職盡責和薪酬完全掛鉤,不履職盡責就退出董事職務,充分發揮專職董事的作用,對董事會治理結構真正起到監督把關的作用。
(三)推進國有大型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從總體上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對于所有權虛置等一系列問題,可以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進行解決,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實施。
①債轉股。一方面,可以把銀行貸款轉化為投資股權,使銀行變成持股人;另一方面,可以將企業的一部分股權轉為政府專門設立的“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的股權。目前,由七家央企合資組建的專門為解決中國船廠海工資產債務以及產能過剩問題的國家級海工裝備資產整合平臺——國海海工,就是這一類型。此外,企業之間的債務也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轉為股權。②以混改或上市為切入點,引入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非公資本,可以將資產通過適當方式轉給部分企業職工和高層管理人員優化股權結構,健全市場化運作機制。③在國有資產分級管理的基礎上,形成由多級政府出資組成的國有股東。
(四)推進以股權為代表的多元化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根據國資委52號文,國家鼓勵各國有企業依法合規、自主選擇改革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混合所有制、職業經理人、中長期股權激勵、崗位分紅、項目跟投、超額利潤分紅等改革措施。各國有企業要有針對性地用足用好改革政策,增強企業活力和員工拼搏創效的動力。同時還可以推進非上市公司激勵政策全放開,積極探索超額利潤提成機制,探討“獎金包”“獎金池”等方式,建立專項獎勵基金或獎金包干管理辦法,推進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現全覆蓋。
(五)優化產業結構,轉換經營機制,注重技術創新。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背景下,國有經濟戰線拉得過長與市場競爭不斷擴展而出現的“市場失效”矛盾日益顯現。因此,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全面優化產業結構,以點帶面重新調整工業布局。當前,我國要振興的支柱產業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和船舶制造、建筑業等。這些產業一般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并有大批產前和產后的關聯產業,能為國民經濟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這些支柱產業要分類開展,擇優扶持。對于產品質量低、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企業,要堅決予以關閉,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要實施破產,同時淘汰落后設備、技術和工藝。同時要將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與提高企業素質結合起來,與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結合起來,形成企業自主優化配置資源機制,使企業迅速對市場需求及變化做出反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企業的引導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國有企業改革面臨著很多挑戰和機遇,國家也配套出臺了很多政策,給予國有企業更好的發展通道。如何用好用足這些政策,抓住改革機遇期,真正實現華麗轉身,就需要國有企業認真分析自身所處的領域和行業,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果斷堅決地推行改革舉措,促進國有企業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佳貴.經濟改革發展中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蒙志鵬.中國轉型期反經濟周期研究[J].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趙春雨.發達國家國有企業改制的經驗及啟示[J].學術論文,2007.
[4]尚啟君.淺析經濟新常態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J].產權導刊,2016.
[5]胡軍.通過深化改革引領企業持續轉型發展探析[J].中國金屬通報,2015.
作者簡介:
徐華,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上海。